孩子之間的矛盾,有時候因為父母的參與,讓事態變得更加棘手,有這麼一件事,需要讓大家評評理,看到底誰對誰錯。
寶媽小譚帶著五歲半的女兒出門遛彎,回來的時候遇到一個飯店在裝修,門口堆滿了沙子和土,附近有幾個孩子在玩耍,女兒就想過去玩,小譚一開始嫌臟,後來想起書上說孩子玩土有好處,於是就點點頭,告訴女兒,在這邊人少的地方玩,玩一會就回家了。
土堆的這邊是女兒在玩,土堆的那邊是幾個孩子在玩,本來都相安無事,可是一個兩三歲的孩子爬上了土堆,抓起一把沙土就從頭揚下來,弄得女兒滿頭滿臉都是沙土,當時就哇哇地哭起來,小譚一看馬上跑過去,事情發生的太快了,她只能先看看孩子的眼睛有沒有進沙子,然後找到這個孩子,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子嘻嘻哈哈地笑著躲,小譚往周圍一看,也不見有大人,於是問旁邊的幾個孩子,他的父母在哪裡?
一個孩子指著附近的一個燒烤攤,他的爸爸媽媽在那吃飯呢,小譚大聲喊,這是誰家的孩子?有沒有人管呢?從燒烤攤站起來兩男一女,往這邊趕來,小譚問,你是這個孩子的父母嗎?男人回答,是啊。確認以後小譚拉過了女兒,你們看,你家孩子把我家孩子給揚的,全身上下都是沙子,你看看!
男孩的父母看了趕緊道歉,哎呀真是對不起,小孩子不懂事,他不是故意的,您趕緊帶孩子回家洗洗去吧,真是對不起了。普通人看到父母道歉了,也就見好就收,自認倒霉了,可是小譚偏偏不想這樣做,小孩子是不懂事,可是你們大人要教,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就算了嗎?難不成這麼大的孩子都不懂事,都會拿著沙子去揚別人嗎?這麼做也不是一兩次了吧?
小孩子的爸爸一聽有點不高興了,我家孩子不是沒教養的孩子,可是他還是個孩子,你說有什麼辦法?我也不能拿著繩子栓著他吧?聽你的意思,你還想揚回來不成?也太不講理了吧?這時候男孩的媽媽在一邊拉扯老公,意思讓他少說兩句,此時另一個男性朋友也站出來說,你到底想怎麼樣吧?事情已經這樣了,我們也道歉了,真讓你女兒再把我們家孩子揚一身嗎?
小譚一看這架勢也沒害怕,指著小男孩說,孩子從開始到現在,一點也沒有覺得是闖禍了,他還自顧自地玩,還笑嘻嘻的,這就是你們說的有教養的孩子?你們說我不依不饒,對,我就是不依不饒,小孩子是不懂事,我也不可能讓女兒去模仿他的做法,可是你們道歉不算,我要他來道歉,讓他知道,這麼做是錯的,道完歉這件事就算完。
三個人想了想,把孩子拉過來道歉,起初小孩子根本不道歉,全程笑嘻嘻的,可能後來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情不願地說了一句對不起,小譚問女兒,你滿意嗎?女兒點點頭,小譚拉起女兒就走,為了女兒,她不介意當一回潑婦。
回到家給孩子洗完澡,吹乾了頭髮,媽媽問女兒,你今天害怕嗎?女兒點點頭,媽媽說,你要記住,當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你不能退縮,要勇敢地為自己討回公道,如果今天媽媽帶著你走了,下次你就會退縮,不是我們的錯,我們為什麼要退縮呢?我們不要欺負人,但是被人欺負了,也要勇敢反擊。
大人的袒護和溺愛,才是孩子沒有教養的根源
可能大家對這件事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覺得小譚做得對,也有人覺得小譚沒必要,人家大人都道歉了,怎麼還不依不饒?其實小譚就是在較一個真,孩子的問題,需要孩子出來面對,做錯事躲在父母的身後,然後憑藉一句「還小不懂事」就可以矇混過關,這其實是害了孩子,父母可以做孩子的保護傘,可是能做一輩子嗎?這是弊大於利的事情。小譚這麼做其實也是在告訴女兒,受了欺負不能躲避,要勇敢地反擊,即使對方有人庇護。
讓孩子存在僥倖心理
孩子闖了禍,父母就出來頂包,給人家道歉,這會讓孩子變得肆無忌憚,小男孩欺負別人,把別人惹哭,無動於衷的表現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父母對別人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孩子聽在心裡,就會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我闖禍是不用負責任的,那麼他長大了呢?一個人偽造駕駛證被罰款拘留,面對懲罰,他的父母情緒激動,他才31歲,還是個孩子呢,你們為什麼罰這麼重?如此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小錯堆積成大錯,到時候後悔就晚了。
讓孩子沒有處事的界限感
人是自由的動物,同時又是受限制的,每個人為人處世都需要有界限感,不去侵犯他人,但也不能被他人侵犯,可是有種孩子就缺乏這樣的界限感,做事毫無底線,這其實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結果,沒有了自我約束,父母不斷擴大下限的範圍,這是為孩子好嗎?父母管教不了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在社會這個大熔爐里吃虧,溺愛出敗兒,只有讓孩子去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去真誠地改過,才能真的成長和成熟。
您對這樣的事有什麼看法呢?似乎孩子受了欺負,對方只要說一句「他還小不懂事」,好像再理論就成了不依不饒,就變成了不講理,您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會如何做呢?難道只能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為孩子討回公道嗎?
娃被揚一身沙子,被對方「他還是個孩子」打發,媽媽無法見好就收
孩子之間的矛盾,有時候因為父母的參與,讓事態變得更加棘手,有這麼一件事,需要讓大家評評理,看到底誰對誰錯。
寶媽小譚帶著五歲半的女兒出門遛彎,回來的時候遇到一個飯店在裝修,門口堆滿了沙子和土,附近有幾個孩子在玩耍,女兒就想過去玩,小譚一開始嫌臟,後來想起書上說孩子玩土有好處,於是就點點頭,告訴女兒,在這邊人少的地方玩,玩一會就回家了。
土堆的這邊是女兒在玩,土堆的那邊是幾個孩子在玩,本來都相安無事,可是一個兩三歲的孩子爬上了土堆,抓起一把沙土就從頭揚下來,弄得女兒滿頭滿臉都是沙土,當時就哇哇地哭起來,小譚一看馬上跑過去,事情發生的太快了,她只能先看看孩子的眼睛有沒有進沙子,然後找到這個孩子,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子嘻嘻哈哈地笑著躲,小譚往周圍一看,也不見有大人,於是問旁邊的幾個孩子,他的父母在哪裡?
一個孩子指著附近的一個燒烤攤,他的爸爸媽媽在那吃飯呢,小譚大聲喊,這是誰家的孩子?有沒有人管呢?從燒烤攤站起來兩男一女,往這邊趕來,小譚問,你是這個孩子的父母嗎?男人回答,是啊。確認以後小譚拉過了女兒,你們看,你家孩子把我家孩子給揚的,全身上下都是沙子,你看看!
男孩的父母看了趕緊道歉,哎呀真是對不起,小孩子不懂事,他不是故意的,您趕緊帶孩子回家洗洗去吧,真是對不起了。普通人看到父母道歉了,也就見好就收,自認倒霉了,可是小譚偏偏不想這樣做,小孩子是不懂事,可是你們大人要教,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就算了嗎?難不成這麼大的孩子都不懂事,都會拿著沙子去揚別人嗎?這麼做也不是一兩次了吧?
小孩子的爸爸一聽有點不高興了,我家孩子不是沒教養的孩子,可是他還是個孩子,你說有什麼辦法?我也不能拿著繩子栓著他吧?聽你的意思,你還想揚回來不成?也太不講理了吧?這時候男孩的媽媽在一邊拉扯老公,意思讓他少說兩句,此時另一個男性朋友也站出來說,你到底想怎麼樣吧?事情已經這樣了,我們也道歉了,真讓你女兒再把我們家孩子揚一身嗎?
小譚一看這架勢也沒害怕,指著小男孩說,孩子從開始到現在,一點也沒有覺得是闖禍了,他還自顧自地玩,還笑嘻嘻的,這就是你們說的有教養的孩子?你們說我不依不饒,對,我就是不依不饒,小孩子是不懂事,我也不可能讓女兒去模仿他的做法,可是你們道歉不算,我要他來道歉,讓他知道,這麼做是錯的,道完歉這件事就算完。
三個人想了想,把孩子拉過來道歉,起初小孩子根本不道歉,全程笑嘻嘻的,可能後來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情不願地說了一句對不起,小譚問女兒,你滿意嗎?女兒點點頭,小譚拉起女兒就走,為了女兒,她不介意當一回潑婦。
回到家給孩子洗完澡,吹乾了頭髮,媽媽問女兒,你今天害怕嗎?女兒點點頭,媽媽說,你要記住,當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你不能退縮,要勇敢地為自己討回公道,如果今天媽媽帶著你走了,下次你就會退縮,不是我們的錯,我們為什麼要退縮呢?我們不要欺負人,但是被人欺負了,也要勇敢反擊。
大人的袒護和溺愛,才是孩子沒有教養的根源
可能大家對這件事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覺得小譚做得對,也有人覺得小譚沒必要,人家大人都道歉了,怎麼還不依不饒?其實小譚就是在較一個真,孩子的問題,需要孩子出來面對,做錯事躲在父母的身後,然後憑藉一句「還小不懂事」就可以矇混過關,這其實是害了孩子,父母可以做孩子的保護傘,可是能做一輩子嗎?這是弊大於利的事情。小譚這麼做其實也是在告訴女兒,受了欺負不能躲避,要勇敢地反擊,即使對方有人庇護。
讓孩子存在僥倖心理
孩子闖了禍,父母就出來頂包,給人家道歉,這會讓孩子變得肆無忌憚,小男孩欺負別人,把別人惹哭,無動於衷的表現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父母對別人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孩子聽在心裡,就會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我闖禍是不用負責任的,那麼他長大了呢?一個人偽造駕駛證被罰款拘留,面對懲罰,他的父母情緒激動,他才31歲,還是個孩子呢,你們為什麼罰這麼重?如此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小錯堆積成大錯,到時候後悔就晚了。
讓孩子沒有處事的界限感
人是自由的動物,同時又是受限制的,每個人為人處世都需要有界限感,不去侵犯他人,但也不能被他人侵犯,可是有種孩子就缺乏這樣的界限感,做事毫無底線,這其實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結果,沒有了自我約束,父母不斷擴大下限的範圍,這是為孩子好嗎?父母管教不了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在社會這個大熔爐里吃虧,溺愛出敗兒,只有讓孩子去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去真誠地改過,才能真的成長和成熟。
您對這樣的事有什麼看法呢?似乎孩子受了欺負,對方只要說一句「他還小不懂事」,好像再理論就成了不依不饒,就變成了不講理,您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會如何做呢?難道只能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為孩子討回公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