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邁漢唐」的永樂大帝時代,幅員廣闊的明帝國在東南亞和印度,還擁有一塊至少「雲貴川」的領土:今緬甸近乎全部、寮國中北部、泰國越南北部和印度東北部洪武十五年(1382)收復雲南後,明帝國承襲元代基業繼續向西南拓展,恩威並施、剿撫兼用,迅速把當地各少數民族納入到中華大家庭來。永樂大帝時,又於此(今中南半島北部)掀起了新一波開疆熱潮,拓土東南亞不僅大明之顛,更乃華夏之峰,前無古人,後也恐無來者。
帝國那會兒,不僅優化整合了前代管理機構,建成平緬、木邦、孟養、緬甸、八百、車裡和寮國七宣慰司,還增設了大古剌、底兀剌和底馬撒三個宣慰司,所轄之地除了今雲南部分地區,還有緬甸近乎全部、寮國中北部、泰國越南北部和印度東北部。與此同時,明軍又馬踏安南,滅掉胡朝,收今越南北部於囊中。自此,大明西南疆域今日來看:東抵南海,西北印度東北,西達印度洋,南至中南半島中部,粗略估算,起碼百萬以上平方公里,好傢夥,一個「雲貴川」呀。
不過盛極必衰從來都是硬道理,帝國西南疆域巔峰後立馬回落:永樂(1403-1424)那會兒,今印度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的底馬撒宣慰司,設置沒兩年便不見了蹤影;宣德年間(1426-1435),明宣宗朱瞻基更是玩起疆域大「自宮」,主動放棄了安南,今緬甸南部和西南的大古剌和底兀剌兩個宣慰司也不再來朝,結果領土又退回到明成祖以前了,同時麓川越發坐大。待到英宗正統(1436-1449)那會兒,三征麓川打掉西南強權,大明聲威重振邊陲,最後正式形成了雲南布政使司、三宣六慰和土司的三級管理體系。
這「三宣六慰」,即南甸、干崖、隴川三個宣撫司,和車裡、緬甸、木邦、八百大甸、孟養、寮國六個軍民宣慰使司,除雲南部分地區外,還管轄今緬甸寮國中北部和泰國北部,大體穩定保持到嘉靖五年(1526)開始崩盤。到了晚明,六慰之地除車裡外,全被獨立的緬甸侵吞,從此遠離中華懷抱。
明代西南邊疆劃分為內外兩個邊區,帝國對三宣六慰之外邊區實施羈縻統治,有點像今日特別行政區和民族自治區的混合體,又像商周時期的方國諸侯。各個宣慰都是土司,首領世襲,高度自治,但要承擔國家的征役差發和貢賦,地方軍隊也要接受調遣。而朝廷對其管理,除有一套完備的金字紅牌和信符制度,還開展各種撫夷活動:調節爭端、冊封撫諭和勘察夷情等。撫夷官員多為臨時特派人員,後又專門設置扶夷同知,處理三宣六慰的日常事務。總之,那塊地兒起碼明代前中期,確定無疑咱們的領土。
東南亞和印度那塊百萬平方的地兒 敢情明朝時屬於咱們過
「遠邁漢唐」的永樂大帝時代,幅員廣闊的明帝國在東南亞和印度,還擁有一塊至少「雲貴川」的領土:今緬甸近乎全部、寮國中北部、泰國越南北部和印度東北部
洪武十五年(1382)收復雲南後,明帝國承襲元代基業繼續向西南拓展,恩威並施、剿撫兼用,迅速把當地各少數民族納入到中華大家庭來。永樂大帝時,又於此(今中南半島北部)掀起了新一波開疆熱潮,拓土東南亞不僅大明之顛,更乃華夏之峰,前無古人,後也恐無來者。
帝國那會兒,不僅優化整合了前代管理機構,建成平緬、木邦、孟養、緬甸、八百、車裡和寮國七宣慰司,還增設了大古剌、底兀剌和底馬撒三個宣慰司,所轄之地除了今雲南部分地區,還有緬甸近乎全部、寮國中北部、泰國越南北部和印度東北部。與此同時,明軍又馬踏安南,滅掉胡朝,收今越南北部於囊中。自此,大明西南疆域今日來看:東抵南海,西北印度東北,西達印度洋,南至中南半島中部,粗略估算,起碼百萬以上平方公里,好傢夥,一個「雲貴川」呀。
不過盛極必衰從來都是硬道理,帝國西南疆域巔峰後立馬回落:永樂(1403-1424)那會兒,今印度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的底馬撒宣慰司,設置沒兩年便不見了蹤影;宣德年間(1426-1435),明宣宗朱瞻基更是玩起疆域大「自宮」,主動放棄了安南,今緬甸南部和西南的大古剌和底兀剌兩個宣慰司也不再來朝,結果領土又退回到明成祖以前了,同時麓川越發坐大。待到英宗正統(1436-1449)那會兒,三征麓川打掉西南強權,大明聲威重振邊陲,最後正式形成了雲南布政使司、三宣六慰和土司的三級管理體系。
這「三宣六慰」,即南甸、干崖、隴川三個宣撫司,和車裡、緬甸、木邦、八百大甸、孟養、寮國六個軍民宣慰使司,除雲南部分地區外,還管轄今緬甸寮國中北部和泰國北部,大體穩定保持到嘉靖五年(1526)開始崩盤。到了晚明,六慰之地除車裡外,全被獨立的緬甸侵吞,從此遠離中華懷抱。
明代西南邊疆劃分為內外兩個邊區,帝國對三宣六慰之外邊區實施羈縻統治,有點像今日特別行政區和民族自治區的混合體,又像商周時期的方國諸侯。各個宣慰都是土司,首領世襲,高度自治,但要承擔國家的征役差發和貢賦,地方軍隊也要接受調遣。而朝廷對其管理,除有一套完備的金字紅牌和信符制度,還開展各種撫夷活動:調節爭端、冊封撫諭和勘察夷情等。撫夷官員多為臨時特派人員,後又專門設置扶夷同知,處理三宣六慰的日常事務。總之,那塊地兒起碼明代前中期,確定無疑咱們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