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一個親子活動上遇到一個小朋友,他總是積極地為別人提供幫助。這邊問問阿姨需不需要喝水,那邊跑去問問小朋友需不需要玩具。看著其他小朋友都在成群結隊地玩耍,只有他一個人穿梭在大家身邊,卻又沒有融入到同齡人的活動當中,他的表現逐漸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我們發現這個孩子是和他的家長一起來的,家長比較嚴厲地分配給孩子任務,讓他去和別人做朋友,但是孩子卻不知道該通過什麼方式來融入這個環境當中。所以他選擇了用討好的方式來和別人建立聯繫。
其實在這個群體當中有很多種不同類型性格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希望他們能夠在這次活動當中交到一些朋友,來發展他們的人際交往的能力。很明顯,這其中的一些小朋友的表達方式都是從家長那裡習得的。
人們的溝通方式不同,所傳遞出的情緒是有很大差異的。心理學家薩提亞根據人們之間互動、溝通的不同模式,把人們分成了5種類型:討好型、指責型、打岔型、超理智型、表裡一致型。
①討好型。我們剛剛提到的那個小朋友就是討好型溝通模式的典型代表。
通常討好型的人,他們忽略自己內心的想法,常常將自己的自我價值評價得極低,當與人交往出現誤會的時候,他通常都會覺得是自己的錯。
比如,樂樂和媽媽一起上街買東西的時候,媽媽特別想為樂樂買一件外套。但是由於樂樂看到這件外套的時候內心並不是很喜歡,流露出了遲疑的神色。這一瞬間讓媽媽覺得自己又選到了樂樂不喜歡的東西,媽媽便說:「哎呀,媽媽老啦!又選到了樂樂不喜歡的類型。」
在這種溝通方式中,往往是有一方一直在去尋求別人的關注。就像樂樂的媽媽希望樂樂能夠滿意一樣,長時間地去討好孩子,往往會讓孩子變得任性又依賴別人。
②指責型。「說了多少遍啦,這種題不應該用這種解法。你怎麼每次都會算錯呀?爸爸媽媽都不笨,為什麼你就是學不好呢?」一個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媽媽生氣地說。
指責型的父母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他們用最直接的話語去批判孩子的行為。這種表達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內心受挫,一些內向的孩子會出現自卑的情況。
之前遇到一個孩子,他的媽媽總是過度地批評他,最後導致他不再尋求媽媽的幫助。在班級里有活動,需要家長一起參與的時候,他甚至不告訴家長這事,直接去和老師說自己的家長太忙了,沒有辦法來學校。
過度的埋怨和指責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將這一情緒深深地埋在孩子的身體里。往往一些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孤僻,他們不再喜歡與別人溝通。而相反,一些孩子卻由於被指責而變得脾氣越發暴躁、侵略性極強,常常在學校中惹是生非。
③超理智型。孩子說:「爸爸媽媽,我們周六學校組織一起去看電影。」
爸爸說:「看電影好呀,看什麼電影呀?最近的這類電影裡面還富含科技知識,爸爸的單位也組織一起去看了呢,裡面提到的這些…」
超理智型的家長判斷事情十分客觀,他們認為做事必須要保持理智。遠遠地去看他們看似是沉著冷靜,一絲不苟。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其實極度敏感,過分理性地去看待事物,使得他們與人交往的時候存在疏離的情況。過多的距離感使得他們的內心常常感到空虛。
而孩子在這種家長的教育之下,常常會過度關注自己的缺點。因為家長往往都會理智的分析孩子優勢和弱勢,時常強調讓孩子彌補自己的缺點。這也使得孩子變得過分敏感,甚至在某些方面缺少自信。
再加上家長過度理性思考問題,使得他們和孩子的情感溝通上極度匱乏。一些孩子甚至在與人交往上面常常出現障礙,而有些孩子會在青春期出現叛逆的表現。有些孩子在未來的工作中會表現得缺乏熱情和團隊意識,很難被激發集體榮譽感。
④打岔型。孩子說:「媽媽,我這學期期末考試終於得了一個滿分。」
媽媽說:「哎呀!100分呀!這次媽媽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和阿姨們表揚你了。要不然周末的時候你和我們一起吃飯吧。鄰居王阿姨的孩子可能也會參加呢。」
孩子想要和媽媽分享他的努力成果,但是媽媽一句話就把事轉到了她吃飯的上面。
打岔型的人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往往聽到別人的一句話,他就能將這句話放到自己的生活中。看似在與別人有交談,但是實際上仍舊討論的是自己的話題。
而在一個家庭當中,一些父母和孩子交流的過程,往往並沒有關注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他們往往先入為主的代入自己的想法,而一旦外界的信息和他們的想法產生聯繫的時候,往往脫口而出的便是他們已經在內心存在的答案。
一些孩子想要和家長進行溝通,但是家長的反饋卻讓孩子感覺到十分焦慮和緊張。相反,家長也在認為自己並沒有冷漠的忽視孩子的情緒。這常常又加深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但是由於溝通並沒有效果,通常最後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一些孩子在這種環境之下往往會出現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情況。
⑤表裡一致型。表裡一致型是薩提亞的溝通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點,她認為擁有這種溝通模式的人通常能夠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這種溝通方式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就是自我、他人和情境。通常來說三個元素同時被滿足,能夠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模式。
比如說在樓下的小花園裡,媽媽原本想要讓孩子和其他的小夥伴一同玩。但是由於小朋友剛剛來到這個社區和其他人並不熟悉,在和其他小朋友短暫的交流後,他便漸漸地想要回到家中。
這時候媽媽會對她說:「你看起來有一些失落,媽媽能理解你。你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我們現在剛剛來到這個環境,還是需要一段時間和他們熟悉一下。不要緊的,媽媽可以帶你多來幾次,你有什麼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媽媽說。」
在這種情形之下,媽媽感知到了孩子的情緒,又能夠十足的表現出自己的想法,又可以獲取孩子的信息。在這種溝通模式下,孩子能體會到尊重和被關注,通常這些孩子會變得十分有自信,也會富有責任感和愛心。而在實際的交往過程當中,孩子掌握了這種溝通方式,更能擁有好的人緣。
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與其長時間的指責孩子,弄得雙方都不愉快。不如調整好家長自己的心態,營造一個和諧愉悅的家庭環境,建立一個表裡一致型的溝通模式。
————————————
教您最有效的育兒方法,讓您不再因兒童成長問題而煩惱!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討好型」孩子人緣差?父母從溝通方式出發,教孩子「表裡一致」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一個親子活動上遇到一個小朋友,他總是積極地為別人提供幫助。這邊問問阿姨需不需要喝水,那邊跑去問問小朋友需不需要玩具。看著其他小朋友都在成群結隊地玩耍,只有他一個人穿梭在大家身邊,卻又沒有融入到同齡人的活動當中,他的表現逐漸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我們發現這個孩子是和他的家長一起來的,家長比較嚴厲地分配給孩子任務,讓他去和別人做朋友,但是孩子卻不知道該通過什麼方式來融入這個環境當中。所以他選擇了用討好的方式來和別人建立聯繫。
其實在這個群體當中有很多種不同類型性格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希望他們能夠在這次活動當中交到一些朋友,來發展他們的人際交往的能力。很明顯,這其中的一些小朋友的表達方式都是從家長那裡習得的。
人們的溝通方式不同,所傳遞出的情緒是有很大差異的。心理學家薩提亞根據人們之間互動、溝通的不同模式,把人們分成了5種類型:討好型、指責型、打岔型、超理智型、表裡一致型。
①討好型。
我們剛剛提到的那個小朋友就是討好型溝通模式的典型代表。
通常討好型的人,他們忽略自己內心的想法,常常將自己的自我價值評價得極低,當與人交往出現誤會的時候,他通常都會覺得是自己的錯。
比如,樂樂和媽媽一起上街買東西的時候,媽媽特別想為樂樂買一件外套。但是由於樂樂看到這件外套的時候內心並不是很喜歡,流露出了遲疑的神色。這一瞬間讓媽媽覺得自己又選到了樂樂不喜歡的東西,媽媽便說:「哎呀,媽媽老啦!又選到了樂樂不喜歡的類型。」
在這種溝通方式中,往往是有一方一直在去尋求別人的關注。就像樂樂的媽媽希望樂樂能夠滿意一樣,長時間地去討好孩子,往往會讓孩子變得任性又依賴別人。
②指責型。
「說了多少遍啦,這種題不應該用這種解法。你怎麼每次都會算錯呀?爸爸媽媽都不笨,為什麼你就是學不好呢?」一個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媽媽生氣地說。
指責型的父母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他們用最直接的話語去批判孩子的行為。這種表達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內心受挫,一些內向的孩子會出現自卑的情況。
之前遇到一個孩子,他的媽媽總是過度地批評他,最後導致他不再尋求媽媽的幫助。在班級里有活動,需要家長一起參與的時候,他甚至不告訴家長這事,直接去和老師說自己的家長太忙了,沒有辦法來學校。
過度的埋怨和指責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將這一情緒深深地埋在孩子的身體里。往往一些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孤僻,他們不再喜歡與別人溝通。而相反,一些孩子卻由於被指責而變得脾氣越發暴躁、侵略性極強,常常在學校中惹是生非。
③超理智型。
孩子說:「爸爸媽媽,我們周六學校組織一起去看電影。」
爸爸說:「看電影好呀,看什麼電影呀?最近的這類電影裡面還富含科技知識,爸爸的單位也組織一起去看了呢,裡面提到的這些…」
超理智型的家長判斷事情十分客觀,他們認為做事必須要保持理智。遠遠地去看他們看似是沉著冷靜,一絲不苟。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其實極度敏感,過分理性地去看待事物,使得他們與人交往的時候存在疏離的情況。過多的距離感使得他們的內心常常感到空虛。
而孩子在這種家長的教育之下,常常會過度關注自己的缺點。因為家長往往都會理智的分析孩子優勢和弱勢,時常強調讓孩子彌補自己的缺點。這也使得孩子變得過分敏感,甚至在某些方面缺少自信。
再加上家長過度理性思考問題,使得他們和孩子的情感溝通上極度匱乏。一些孩子甚至在與人交往上面常常出現障礙,而有些孩子會在青春期出現叛逆的表現。有些孩子在未來的工作中會表現得缺乏熱情和團隊意識,很難被激發集體榮譽感。
④打岔型。
孩子說:「媽媽,我這學期期末考試終於得了一個滿分。」
媽媽說:「哎呀!100分呀!這次媽媽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和阿姨們表揚你了。要不然周末的時候你和我們一起吃飯吧。鄰居王阿姨的孩子可能也會參加呢。」
孩子想要和媽媽分享他的努力成果,但是媽媽一句話就把事轉到了她吃飯的上面。
打岔型的人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往往聽到別人的一句話,他就能將這句話放到自己的生活中。看似在與別人有交談,但是實際上仍舊討論的是自己的話題。
而在一個家庭當中,一些父母和孩子交流的過程,往往並沒有關注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他們往往先入為主的代入自己的想法,而一旦外界的信息和他們的想法產生聯繫的時候,往往脫口而出的便是他們已經在內心存在的答案。
一些孩子想要和家長進行溝通,但是家長的反饋卻讓孩子感覺到十分焦慮和緊張。相反,家長也在認為自己並沒有冷漠的忽視孩子的情緒。這常常又加深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但是由於溝通並沒有效果,通常最後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一些孩子在這種環境之下往往會出現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情況。
⑤表裡一致型。
表裡一致型是薩提亞的溝通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點,她認為擁有這種溝通模式的人通常能夠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這種溝通方式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就是自我、他人和情境。通常來說三個元素同時被滿足,能夠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模式。
比如說在樓下的小花園裡,媽媽原本想要讓孩子和其他的小夥伴一同玩。但是由於小朋友剛剛來到這個社區和其他人並不熟悉,在和其他小朋友短暫的交流後,他便漸漸地想要回到家中。
這時候媽媽會對她說:「你看起來有一些失落,媽媽能理解你。你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我們現在剛剛來到這個環境,還是需要一段時間和他們熟悉一下。不要緊的,媽媽可以帶你多來幾次,你有什麼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媽媽說。」
在這種情形之下,媽媽感知到了孩子的情緒,又能夠十足的表現出自己的想法,又可以獲取孩子的信息。在這種溝通模式下,孩子能體會到尊重和被關注,通常這些孩子會變得十分有自信,也會富有責任感和愛心。而在實際的交往過程當中,孩子掌握了這種溝通方式,更能擁有好的人緣。
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與其長時間的指責孩子,弄得雙方都不愉快。不如調整好家長自己的心態,營造一個和諧愉悅的家庭環境,建立一個表裡一致型的溝通模式。
————————————
教您最有效的育兒方法,讓您不再因兒童成長問題而煩惱!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