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神射手,如春秋時候可以「百步穿楊」的養由基,西漢時期著名的「飛將軍」李廣,甚至於在《水滸傳》中,還專門有一個「小李廣」花榮。古人們對於這些神射手們,內心中是有很高尊崇之意的,哪怕不是神射手,而只是普通的射手,地位也比普通的士兵要高,如三國時的關羽最初為馬弓手,地位比普通士兵便要高很多。
馬弓手在古代的冷兵器作戰時代中,由於速度很快,殺傷力極其大,所以立下大功的機會有很多。不過哪怕是成為了馬弓手,距離神射手依然有著很長的距離,北宋時期著名的神箭將軍何灌,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神射手,最為重要的要素便是天賦驚人。
何灌出生於治平二年(1065年),從小就苦練武功,同時還研習兵法。成年以後參加武舉考試,由於本領高強,所以在考場上一帆風順,從秀才到舉人到進士,基本都是一考就中。古人說「學而優則仕」,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了,何灌考的是武進士,自然當的就是武官。
何灌進入了軍隊系統之中,成為了火山軍的一名巡檢。火山軍是北漢皇帝在雄勇鎮創立,後來宋朝將這個軍隊名字給沿用過來,並且將雄勇鎮改為了火山縣,為火山軍的駐軍所在。巡檢則是一個職權很重的軍職,負責掌管訓練士兵,以及巡視地方,想一下現代考場上的那一些「巡考官」,就知道何灌所擔任的這個巡檢,地位有多高了。
火山縣與遼國相鄰,而且地方環境極好,水源極其充足,於是很多的遼國人經常穿越邊境,來到火山縣取水。大宋百姓可不是吃素的,他們自然要守護自己的水源,於是兩方百姓就打起來了,結果大宋百姓吃了虧,不僅水被搶走了,還有人被遼國人給打傷了。
作為巡檢的何灌得到報告以後大怒,他親自前去劃定了邊境線,不準那一些遼國人越境。遼國人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直接就帶著大軍打了過來,想要給何灌一個下馬威。何灌看到來勢洶洶的遼國大軍,凜然不懼,他張弓搭箭對著敵軍的方向射出了三箭,結果卻引起了遼軍的哄然大笑。
原來何灌的這三箭,射到了距離遼軍幾十步以外的山野之中,看上去全都射歪了,然而遼軍中有人在仔細一看後,瞬間就不敢再笑,而是全都逃之夭夭了。因為何灌那看似毫無準頭的三箭,全都深深地貫穿了山石,並且連起來形成了「一」字型,表現出了強大的力道與準頭。
何灌的這種驚人絕技,將遼國人給嚇得落荒而逃,在之後的很多年裡,都流傳著「神箭將軍」的威名。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金國大軍直撲京城,時年62歲的何灌率軍阻擊,親自上陣殺敵,力阻金兵三天,最終力竭而亡。
參考資料:《宋史·何灌傳》
宋朝將軍射敵三箭,三箭全都射歪,敵軍大笑,仔細一看後逃之夭夭
中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神射手,如春秋時候可以「百步穿楊」的養由基,西漢時期著名的「飛將軍」李廣,甚至於在《水滸傳》中,還專門有一個「小李廣」花榮。古人們對於這些神射手們,內心中是有很高尊崇之意的,哪怕不是神射手,而只是普通的射手,地位也比普通的士兵要高,如三國時的關羽最初為馬弓手,地位比普通士兵便要高很多。
馬弓手在古代的冷兵器作戰時代中,由於速度很快,殺傷力極其大,所以立下大功的機會有很多。不過哪怕是成為了馬弓手,距離神射手依然有著很長的距離,北宋時期著名的神箭將軍何灌,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神射手,最為重要的要素便是天賦驚人。
何灌出生於治平二年(1065年),從小就苦練武功,同時還研習兵法。成年以後參加武舉考試,由於本領高強,所以在考場上一帆風順,從秀才到舉人到進士,基本都是一考就中。古人說「學而優則仕」,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了,何灌考的是武進士,自然當的就是武官。
何灌進入了軍隊系統之中,成為了火山軍的一名巡檢。火山軍是北漢皇帝在雄勇鎮創立,後來宋朝將這個軍隊名字給沿用過來,並且將雄勇鎮改為了火山縣,為火山軍的駐軍所在。巡檢則是一個職權很重的軍職,負責掌管訓練士兵,以及巡視地方,想一下現代考場上的那一些「巡考官」,就知道何灌所擔任的這個巡檢,地位有多高了。
火山縣與遼國相鄰,而且地方環境極好,水源極其充足,於是很多的遼國人經常穿越邊境,來到火山縣取水。大宋百姓可不是吃素的,他們自然要守護自己的水源,於是兩方百姓就打起來了,結果大宋百姓吃了虧,不僅水被搶走了,還有人被遼國人給打傷了。
作為巡檢的何灌得到報告以後大怒,他親自前去劃定了邊境線,不準那一些遼國人越境。遼國人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直接就帶著大軍打了過來,想要給何灌一個下馬威。何灌看到來勢洶洶的遼國大軍,凜然不懼,他張弓搭箭對著敵軍的方向射出了三箭,結果卻引起了遼軍的哄然大笑。
原來何灌的這三箭,射到了距離遼軍幾十步以外的山野之中,看上去全都射歪了,然而遼軍中有人在仔細一看後,瞬間就不敢再笑,而是全都逃之夭夭了。因為何灌那看似毫無準頭的三箭,全都深深地貫穿了山石,並且連起來形成了「一」字型,表現出了強大的力道與準頭。
何灌的這種驚人絕技,將遼國人給嚇得落荒而逃,在之後的很多年裡,都流傳著「神箭將軍」的威名。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金國大軍直撲京城,時年62歲的何灌率軍阻擊,親自上陣殺敵,力阻金兵三天,最終力竭而亡。
參考資料:《宋史·何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