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覺。
還沒有當媽媽前,立志要當新時代最酷的媽媽。看著小區里4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忙上忙下,簡直要昏闕過去。
可是自從當了媽媽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就知道自己不斷被啪啪打臉了。
大概是心疼和守護孩子,是每一位媽媽的天性吧。
想要開始訓練他們獨自進食的能力,卻又捨不得他們餓著。還隨時忙著為他們穿好衣服,洗臉,疊被子,擦嘴巴…….
可是——
如果我們什麼事都替他們完成,不狠心一些,那麼他們怎麼養成好習慣,早日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呢?
01在日本,有一部火了29年的綜藝節目——《初遣》。這部綜藝節目的主角不是流量明星們,而是一群2-7歲的小寶貝們。
這部綜藝節目真實拍攝了這群小寶貝們第一次獨自出門的經歷,小寶貝們第一次獨自到商店買東西,坐車,買菜。
雖然只是一檔普通家庭孩子的真人秀,卻給看完的大人們帶來了濃濃的治癒感。
「超感動,很有正能量,小孩子也都好可愛」
「小朋友太勇敢了」
「擔心她回來看不見自己爸爸一直站在外面等好暖」
「日本媽媽的教育真是嚴厲,孩子們被教育得很好」
連女明星嘉賓石原里美,也都被這些小天使感動了。
節目的劇情非常簡單,父母給孩子布置一項派遣任務,而孩子們得獨立出行完成。
先給大家介紹一位天使寶寶——3歲的浬愛。
浬愛的任務,是獨自出門燉菜的湯料、蔬菜,取訂好的蛋糕,再為媽媽準備一支母親節禮物,康乃馨。
這一天,浬愛準備出門了,可是第一次出門的她,一邊哭一邊看著身邊的爸爸。
爸爸往浬愛的口袋裡塞了很多糖果,一邊不斷地叮囑她:一定要看著前面的路呀。
爸爸在身後默默目視著小浬愛離開,小浬愛一邊走一邊回頭,最後終於鼓足勇氣,離開了家。
儘管從出門到買完東西的途中,浬愛一直在哭。
但從浬愛堅定的小眼神中,就知道她已經下決心要完成今天的任務。
她吃起了爸爸出門前藏的糖果,慢慢止住了哭泣。
小浬愛終於走到了今日任務的最後一關——花店,買到了母親節要送給媽媽的康乃馨,還特意選了不同的花色搭配。
小浬愛最後順利地完成了今天的任務。
她的爸爸在家門口的拐角處,遠遠地就看了小浬愛。
他看著浬愛笨拙地提著很多東西,拚命忍著衝動,不要去幫浬愛提東西。再心疼,也要蹲著原地不動。
因為浬愛必須要一個人,走完最後一段路。
02
在這部綜藝里,還有位很多父母,通過日常一點一滴的教導,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
例如,小智的爸爸有一家飯店,他總會有意讓小智幫忙擺放店裡的碗碟。
爸爸對她的要求可不低,每個碗都需要擺得方方正正。
還有,一位3歲的小女孩第一次出行沒有完成任務便哭著回家了。
她的媽媽沒有就此作罷,還讓她帶上2歲多的弟弟再次出發。
有了弟弟的陪伴,還有作為姐姐身負的責任意識,小女孩開始像個大人一樣堅強起來了。
她像媽媽一樣鼓勵弟弟說:「你真的好棒呀!」
很多網友看了這部綜藝後,都紛紛感嘆說:「這樣乖巧省心的孩子,給我來一打吧!」,或者「今天的恐婚恐育情緒,好像少了一些呢!」
但是,也有不少媽媽說:「讓我家3歲的小孩一個人出門?打死我也不敢!」
這不,近期就有這樣一則新聞引發了大家的討論:
一位媽媽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讓9歲的女兒獨自乘坐公交車從補習班回家。沒想到孩子卻坐反了車,走丟了。
媽媽解釋道:因為今天有點忙,沒有時間接孩子,而且上補習班的地方離家也沒有幾站路。所以想讓孩子獨自坐車鍛煉一下。沒想到,女兒真的找不到家。
有些人譴責這位媽媽竟然讓孩子一個人乘車,有些人說,都9歲了,也不小了,應該學會獨立了吧。
且不論9歲的小孩到底應不應該一個人乘車,父母們只要想起最近拐賣了9名兒童的「梅姨案」,就會膽戰心驚吧。
誰會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潛伏著多少個「梅姨」呢?
而我,只有我的小寶貝啊。
03 當然,我們不應該照葫蘆畫瓢一樣,模仿著綜藝節目,讓兩三歲的小孩自己出門買菜。但是,我們可以看小處做起。
這部綜藝片並不是在「作秀」,而是在整個日本社會,家長們會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教會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戰地記者周軼君,也是兩個小孩的媽媽,通過到各國考察他們的教育方式,由此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在日本這一期,就提到了日本的這種獨立教育。
一個叫若松花果的小朋友早上起床了,準備上幼兒園。
她墊上小板凳,自己洗臉,掛毛巾。
洗完臉後,還不忘收起小板凳。
自己疊起睡衣。
自己穿好校服。
出了家門後,自己的東西也是自己拿,小到玩具、零食、大到包包,都是自己拿著。
花果媽媽說,雖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做到盡善盡美,但也會讓她學會這些東西,在一天里努力做到最好。
這些事情對於小孩來說會很危險嗎?完全不危險。
本質是因為爸爸媽媽們「不夠信任」他們的寶寶們。
在《最美的教育是不凶不吼》一書中,作者就提到了:
生活中,許多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他們缺乏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敢去做,而是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做好。孩子並非天生就是不自信的,究其原因是因為父母的不信任。
家長包辦得越多,孩子動手的機會就越少,能力就越弱。只有我們充分信任孩子,孩子才可以真正地做自己的主人。
很多日本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18個月當18歲來養」。
如果面對一個18歲的「新成人」,我們給予他們信任;那面對一個18個月大的嬰幼兒時,也應該這樣做。
例如,當孩子做家務時,我們鼓勵他們,並相信他們能做到;當他們笨拙地嘗試自己穿衣服時,你可以嘗試著不要插手干預,相信他們能做到。
即使他們一開始做得不夠好,但是一定會越來越好。
在美劇《小謝爾頓》里,小謝爾頓9歲就要一個人去賣報紙賺錢。
他需要一個人打電話去訂貨,還要早上6點起床拿到廠家的報紙,騎著小自行車,一家一家地挨門送報紙。更不用提有時候會遇上狂風暴雨了。
儘管媽媽看到後心疼壞了,悄悄跟在他身後。但還是放手讓他去嘗試。
這樣的經驗讓他懂得了生活的艱辛:
其實,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一段漸行漸遠的旅程。學會這一點,對我們當父母的也是一種成長——
學會「放手「,你的孩子終歸要一個人學會成長,獨自上路。
3歲小孩獨自買菜,揭開了日本教育的殘忍真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覺。
還沒有當媽媽前,立志要當新時代最酷的媽媽。看著小區里4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忙上忙下,簡直要昏闕過去。
可是自從當了媽媽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就知道自己不斷被啪啪打臉了。
大概是心疼和守護孩子,是每一位媽媽的天性吧。
想要開始訓練他們獨自進食的能力,卻又捨不得他們餓著。還隨時忙著為他們穿好衣服,洗臉,疊被子,擦嘴巴…….
可是——
如果我們什麼事都替他們完成,不狠心一些,那麼他們怎麼養成好習慣,早日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呢?
01
在日本,有一部火了29年的綜藝節目——《初遣》。這部綜藝節目的主角不是流量明星們,而是一群2-7歲的小寶貝們。
這部綜藝節目真實拍攝了這群小寶貝們第一次獨自出門的經歷,小寶貝們第一次獨自到商店買東西,坐車,買菜。
雖然只是一檔普通家庭孩子的真人秀,卻給看完的大人們帶來了濃濃的治癒感。
「超感動,很有正能量,小孩子也都好可愛」
「小朋友太勇敢了」
「擔心她回來看不見自己爸爸一直站在外面等好暖」
「日本媽媽的教育真是嚴厲,孩子們被教育得很好」
連女明星嘉賓石原里美,也都被這些小天使感動了。
節目的劇情非常簡單,父母給孩子布置一項派遣任務,而孩子們得獨立出行完成。
先給大家介紹一位天使寶寶——3歲的浬愛。
浬愛的任務,是獨自出門燉菜的湯料、蔬菜,取訂好的蛋糕,再為媽媽準備一支母親節禮物,康乃馨。
這一天,浬愛準備出門了,可是第一次出門的她,一邊哭一邊看著身邊的爸爸。
爸爸往浬愛的口袋裡塞了很多糖果,一邊不斷地叮囑她:一定要看著前面的路呀。
爸爸在身後默默目視著小浬愛離開,小浬愛一邊走一邊回頭,最後終於鼓足勇氣,離開了家。
儘管從出門到買完東西的途中,浬愛一直在哭。
但從浬愛堅定的小眼神中,就知道她已經下決心要完成今天的任務。
她吃起了爸爸出門前藏的糖果,慢慢止住了哭泣。
小浬愛終於走到了今日任務的最後一關——花店,買到了母親節要送給媽媽的康乃馨,還特意選了不同的花色搭配。
小浬愛最後順利地完成了今天的任務。
她的爸爸在家門口的拐角處,遠遠地就看了小浬愛。
他看著浬愛笨拙地提著很多東西,拚命忍著衝動,不要去幫浬愛提東西。再心疼,也要蹲著原地不動。
因為浬愛必須要一個人,走完最後一段路。
02
在這部綜藝里,還有位很多父母,通過日常一點一滴的教導,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
例如,小智的爸爸有一家飯店,他總會有意讓小智幫忙擺放店裡的碗碟。
爸爸對她的要求可不低,每個碗都需要擺得方方正正。
還有,一位3歲的小女孩第一次出行沒有完成任務便哭著回家了。
她的媽媽沒有就此作罷,還讓她帶上2歲多的弟弟再次出發。
有了弟弟的陪伴,還有作為姐姐身負的責任意識,小女孩開始像個大人一樣堅強起來了。
她像媽媽一樣鼓勵弟弟說:「你真的好棒呀!」
很多網友看了這部綜藝後,都紛紛感嘆說:「這樣乖巧省心的孩子,給我來一打吧!」,或者「今天的恐婚恐育情緒,好像少了一些呢!」
但是,也有不少媽媽說:「讓我家3歲的小孩一個人出門?打死我也不敢!」
這不,近期就有這樣一則新聞引發了大家的討論:
一位媽媽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讓9歲的女兒獨自乘坐公交車從補習班回家。沒想到孩子卻坐反了車,走丟了。
媽媽解釋道:因為今天有點忙,沒有時間接孩子,而且上補習班的地方離家也沒有幾站路。所以想讓孩子獨自坐車鍛煉一下。沒想到,女兒真的找不到家。
有些人譴責這位媽媽竟然讓孩子一個人乘車,有些人說,都9歲了,也不小了,應該學會獨立了吧。
且不論9歲的小孩到底應不應該一個人乘車,父母們只要想起最近拐賣了9名兒童的「梅姨案」,就會膽戰心驚吧。
誰會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潛伏著多少個「梅姨」呢?
而我,只有我的小寶貝啊。
03
當然,我們不應該照葫蘆畫瓢一樣,模仿著綜藝節目,讓兩三歲的小孩自己出門買菜。但是,我們可以看小處做起。
這部綜藝片並不是在「作秀」,而是在整個日本社會,家長們會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教會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戰地記者周軼君,也是兩個小孩的媽媽,通過到各國考察他們的教育方式,由此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在日本這一期,就提到了日本的這種獨立教育。
一個叫若松花果的小朋友早上起床了,準備上幼兒園。
她墊上小板凳,自己洗臉,掛毛巾。
洗完臉後,還不忘收起小板凳。
自己疊起睡衣。
自己穿好校服。
出了家門後,自己的東西也是自己拿,小到玩具、零食、大到包包,都是自己拿著。
花果媽媽說,雖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做到盡善盡美,但也會讓她學會這些東西,在一天里努力做到最好。
這些事情對於小孩來說會很危險嗎?完全不危險。
本質是因為爸爸媽媽們「不夠信任」他們的寶寶們。
在《最美的教育是不凶不吼》一書中,作者就提到了:
生活中,許多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他們缺乏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敢去做,而是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做好。孩子並非天生就是不自信的,究其原因是因為父母的不信任。
家長包辦得越多,孩子動手的機會就越少,能力就越弱。只有我們充分信任孩子,孩子才可以真正地做自己的主人。
很多日本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18個月當18歲來養」。
如果面對一個18歲的「新成人」,我們給予他們信任;那面對一個18個月大的嬰幼兒時,也應該這樣做。
例如,當孩子做家務時,我們鼓勵他們,並相信他們能做到;當他們笨拙地嘗試自己穿衣服時,你可以嘗試著不要插手干預,相信他們能做到。
即使他們一開始做得不夠好,但是一定會越來越好。
在美劇《小謝爾頓》里,小謝爾頓9歲就要一個人去賣報紙賺錢。
他需要一個人打電話去訂貨,還要早上6點起床拿到廠家的報紙,騎著小自行車,一家一家地挨門送報紙。更不用提有時候會遇上狂風暴雨了。
儘管媽媽看到後心疼壞了,悄悄跟在他身後。但還是放手讓他去嘗試。
這樣的經驗讓他懂得了生活的艱辛:
其實,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一段漸行漸遠的旅程。學會這一點,對我們當父母的也是一種成長——
學會「放手「,你的孩子終歸要一個人學會成長,獨自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