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在我眼裡其實像是一個不願意改變生活習慣的老人,被強行裝上一堆新時代的設備,我總覺得這座城市它自己並不想以「摩登」的方式發展起來,它更想維持自己古舊古舊的樣子,而這種以現代眼光看似是古舊的樣子,在以前的日子裡卻又是那麼繁華。就如位於渝中半島的核心區域的小什字。在清末民國時期,除了小什字其實還有一個「大什字」,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一地名已經湮滅在歷史風塵之中,偶有人提起卻也鮮少人記住。而小什字在民國時期因連接上下半城,又靠近商業中心白象街,就成為著名的金融機構集中地,抗戰時期大量金融機構遷駐於此,一時聲勢顯赫。小什字因此也被稱為東方「華爾街」,至今也保留著不少值得觀賞的民國時期建築。
從小什字輕軌站出來以後,步入新華路,你就可以看到經濟部舊址,即現在的重慶飯店,其兩座建築都是現代混凝土建築,而重點卻是在重慶飯店對面的建築物,便是美豐銀行舊址,即現在的中國金幣公司。美豐銀行是重慶的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位於新華路74號,是民國時期西南地區有名的私營銀行,其同樣也是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築,高七層,建成於1935年,由著名建築師楊延寶設計,以及當時國內一流施工企業馥記營造廠上海派來施工技術人員組織工程建設。大樓竣工後,在重慶聲名遠揚,成為重慶銀行業的象徵,所以亦名為「銀行大樓」。
看完美豐銀行後走到十字路口,來到打銅街16號,你就可以發現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即現在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此建築為仿巴洛克鋼筋砼與磚石木混合結構,立柱為典型的愛奧尼亞柱式,中間兩對,兩側各一隻,整齊而富有節奏感。川康銀行最主要的功績並不在金融業,而在於對抗戰時期故宮文物的保護。九一八事變後,故宮一萬餘箱文物分批遷往南京保存。七七事變後,這些國寶又分三路進行轉移。其中一路輾轉至重慶, 約9000餘箱,是三路文物中數量最大的一批。因為川康銀行樓倉庫異常堅實,所以其中一部分文物選擇存放於此,駐有許多荷槍實彈的軍人。1938年底,日機開始對重慶進行狂轟濫炸,重慶城成為一片火海,川康銀行巋然不動。
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的旁邊便是交通銀行,現為中國建設銀行營業場所。大樓修建於1936年,造型複雜,拱形門窗、羅馬柱、雕花欄杆等古典建築符號裝飾其間,為仿巴洛克式風格,鋼筋砼與磚石木混合結構。民國時期的交通銀行舊址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歐式復古建築,因為長期妥善的維護,建築沒有絲毫毀壞,依然洋氣十足,盡顯豪華奢侈。
繼續朝前走,繞過中醫院,來到解放東路的右側你便可以看到聚興誠銀行舊址,該建築一共有6層,地上為中西結合式,四層磚木結構,地下兩層為庫房及金庫,建築平面呈「凹」字型,對稱式設計,主樓正立面呈弧形,左右裙樓呈「回」字形。其建成於1917年,由楊希仲委託日本留學歸來的工程師餘子傑仿照日本三井銀行樣式設計,是一家歷史甚久的川幫銀行,系重慶富商楊文光及其族人出資創辦,是川幫較大的商業銀行中,唯一無軍政背景的民族資本銀行。
除此之外還有位於鳳凰台35號見證了重慶百餘年的開埠史的法國領事館,這座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華麗建築重放光彩,格外醒目。該建築外牆是明亮的黃色,磚木結構,中西合璧,建築正面和左右側面共有100多個廊拱,廊拱內有2.6米的寬闊通廊,屋頂開有12個老虎窗口和幾個壁爐煙囪,門楣窗楣上做有石膏浮雕和木雕,屋頂天花有各種動物和花卉浮雕,其中房屋共四層,西式廊拱襯托著斜坡狀小青瓦鋪就的屋頂,壯觀大氣中不失東方的典雅,分外有型。
當然位於渝中區枇杷山正街104號蘇聯大使館舊址也是不容錯過的舊址之一。該建築始建於1936年,為仿巴洛克式磚石木結構,外廊、露台、亭閣、拱形窗、羅馬柱、石雕、坡屋頂等一切歐式建築符號都堆砌在這座建築主體上,氣勢雄偉可觀。該樓依山而建,背靠枇杷山,遙對南山秀,西倚佛圖雄,東聞兩江濤,當年的《新民報》曾撰文稱此地為「重慶之仙境」,在2013年時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什字被稱為東方「華爾街」,附近的金融機構民國建築最為特色,走在路上極易便能看見,並且有一半的民國建築至今仍然一直用作金融用途,在這裡依舊人來人往,身處其中便不禁會讓人想像民國時期的繁華場景。
城市躁動匆忙,在山城卻偏偏有這些民國老建築在詩意中生長
重慶,在我眼裡其實像是一個不願意改變生活習慣的老人,被強行裝上一堆新時代的設備,我總覺得這座城市它自己並不想以「摩登」的方式發展起來,它更想維持自己古舊古舊的樣子,而這種以現代眼光看似是古舊的樣子,在以前的日子裡卻又是那麼繁華。
就如位於渝中半島的核心區域的小什字。
在清末民國時期,除了小什字其實還有一個「大什字」,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一地名已經湮滅在歷史風塵之中,偶有人提起卻也鮮少人記住。而小什字在民國時期因連接上下半城,又靠近商業中心白象街,就成為著名的金融機構集中地,抗戰時期大量金融機構遷駐於此,一時聲勢顯赫。小什字因此也被稱為東方「華爾街」,至今也保留著不少值得觀賞的民國時期建築。
從小什字輕軌站出來以後,步入新華路,你就可以看到經濟部舊址,即現在的重慶飯店,其兩座建築都是現代混凝土建築,而重點卻是在重慶飯店對面的建築物,便是美豐銀行舊址,即現在的中國金幣公司。
美豐銀行是重慶的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位於新華路74號,是民國時期西南地區有名的私營銀行,其同樣也是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築,高七層,建成於1935年,由著名建築師楊延寶設計,以及當時國內一流施工企業馥記營造廠上海派來施工技術人員組織工程建設。大樓竣工後,在重慶聲名遠揚,成為重慶銀行業的象徵,所以亦名為「銀行大樓」。
看完美豐銀行後走到十字路口,來到打銅街16號,你就可以發現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即現在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此建築為仿巴洛克鋼筋砼與磚石木混合結構,立柱為典型的愛奧尼亞柱式,中間兩對,兩側各一隻,整齊而富有節奏感。川康銀行最主要的功績並不在金融業,而在於對抗戰時期故宮文物的保護。九一八事變後,故宮一萬餘箱文物分批遷往南京保存。七七事變後,這些國寶又分三路進行轉移。其中一路輾轉至重慶, 約9000餘箱,是三路文物中數量最大的一批。因為川康銀行樓倉庫異常堅實,所以其中一部分文物選擇存放於此,駐有許多荷槍實彈的軍人。1938年底,日機開始對重慶進行狂轟濫炸,重慶城成為一片火海,川康銀行巋然不動。
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的旁邊便是交通銀行,現為中國建設銀行營業場所。大樓修建於1936年,造型複雜,拱形門窗、羅馬柱、雕花欄杆等古典建築符號裝飾其間,為仿巴洛克式風格,鋼筋砼與磚石木混合結構。民國時期的交通銀行舊址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歐式復古建築,因為長期妥善的維護,建築沒有絲毫毀壞,依然洋氣十足,盡顯豪華奢侈。
繼續朝前走,繞過中醫院,來到解放東路的右側你便可以看到聚興誠銀行舊址,該建築一共有6層,地上為中西結合式,四層磚木結構,地下兩層為庫房及金庫,建築平面呈「凹」字型,對稱式設計,主樓正立面呈弧形,左右裙樓呈「回」字形。其建成於1917年,由楊希仲委託日本留學歸來的工程師餘子傑仿照日本三井銀行樣式設計,是一家歷史甚久的川幫銀行,系重慶富商楊文光及其族人出資創辦,是川幫較大的商業銀行中,唯一無軍政背景的民族資本銀行。
除此之外還有位於鳳凰台35號見證了重慶百餘年的開埠史的法國領事館,這座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華麗建築重放光彩,格外醒目。該建築外牆是明亮的黃色,磚木結構,中西合璧,建築正面和左右側面共有100多個廊拱,廊拱內有2.6米的寬闊通廊,屋頂開有12個老虎窗口和幾個壁爐煙囪,門楣窗楣上做有石膏浮雕和木雕,屋頂天花有各種動物和花卉浮雕,其中房屋共四層,西式廊拱襯托著斜坡狀小青瓦鋪就的屋頂,壯觀大氣中不失東方的典雅,分外有型。
當然位於渝中區枇杷山正街104號蘇聯大使館舊址也是不容錯過的舊址之一。該建築始建於1936年,為仿巴洛克式磚石木結構,外廊、露台、亭閣、拱形窗、羅馬柱、石雕、坡屋頂等一切歐式建築符號都堆砌在這座建築主體上,氣勢雄偉可觀。該樓依山而建,背靠枇杷山,遙對南山秀,西倚佛圖雄,東聞兩江濤,當年的《新民報》曾撰文稱此地為「重慶之仙境」,在2013年時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什字被稱為東方「華爾街」,附近的金融機構民國建築最為特色,走在路上極易便能看見,並且有一半的民國建築至今仍然一直用作金融用途,在這裡依舊人來人往,身處其中便不禁會讓人想像民國時期的繁華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