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編永樂大典,死金陵雪中野史載,有一位小官員去一富家收稅,這富家小姐欲為難這收稅之人,遂在門上貼一對聯曰:「閑人免進,盜者休來」,誰知這收稅的在對聯後面各添了三個字,便昂首挺進。
及看這對聯變為:「閑人免進賢人進,盜者休來道者來」,不禁心中叫絕,只是這兩人後面是否演繹出那香艷的奇葩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收稅的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大才子解縉,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能看出,他的確有才,這種才可不是小聰明,那是一種機智過人,文思敏捷的大才。
很久以前看毛選時,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毛主席引用了一個對子:「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來批評那些「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而這個對聯便是出自解縉之手。
大家知道,中國最著名的叢書有兩部,即《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前者在民間是歸於大才子紀曉嵐,其實,《四庫全書》的總編撰是和珅,但和珅因身為史上最大的貪官,所以少有人將這功勛記在他身上,榮譽盡歸了這風趣多智的紀曉嵐。
而這《永樂大典》卻是時任內閣首輔的解縉親自主持編撰的,它不僅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他擔任總編撰之時,年僅34歲,可見解縉之才乃曠世奇才,絕對不是對幾個對聯來賣弄的雕蟲小技。
解縉,字大紳,號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進士出身,曾官至內閣首輔,參預機要事務。
他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後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47歲,成化年追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我覺得有兩個詞用在解縉身上是最為合適的,一是古語「伴君如伴虎」,二是現代語「不作死就不會死」,前者說皇家無情,喜怒無常;後者說自己不懂事, 不知進退;而偏偏這解縉就是個死作之人,一至作到將自己埋在雪堆中,活活凍死。
解縉是神童,他出生書香門第,聰明絕倫,7歲能為文,12歲盡讀《四書》《五經》,且貫穿其義理;他讀書過目不忘,那後世被人傳誦的唐伯虎,考了個鄉試第一,就冠了個唐解元的名頭讓人羨慕,而這解縉不但鄉試第一,而且會試也是第一,如果殿試也是第一的話,那可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連中三元」了。
他殿試時,如果按文字質量看還真是第一,只是後來的考官認為他的言辭過於激勵,如那宋時歐陽修對蘇東坡的看法一般,稜角太銳,需要打磨,壓一壓銳氣有利於其成長,於是,就將解縉的名次挪到了第七名,不然,解縉將是中國少有的大三元滿貫之人了。
解縉有治國安邦之才,就連老皇帝朱元璋對他都要高看一眼,初入仕時,他常侍奉皇帝左右,深受朱元璋寵愛,以至於朱元璋將其當兒子看待,史載原文為:「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恩渥如此,世之少見,何況在是那寡恩的朱重八手下。
於是,第二天解縉便上萬言書,剖切陳詞。他建議:政令要穩定,刑罰要簡省,要整理經史,制定禮樂,表彰賢士,崇祀先哲,禁絕娼優,易置寺閹,薄賦斂,減德役,免去苛捐雜稅,使民休養生息;要尚武以固邊防,崇文以延人才等等。
朱大皇帝哪見過如此敏捷之才,連連稱讚解縉有安邦濟世之奇才,治國平天下之大略。不久,他又獻《太平十策》,再次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又得到朱皇帝的一片稱讚。
在簡介中有一句話叫「無人臣禮」,常言道「別拿村長不當幹部」,可這解縉倒好,在他眼中,連這皇帝者不是幹部;朱皇帝如此看重自己,這解縉便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也許,說他天性本如此可能更合適些,他都不明白君臣有別,有時在同朱元璋對話時,都有譏諷之意,而在對待同朝官員時,不夾槍帶棒簡直都不會說話了,不過,可能是朱大皇帝對他確實是高看一眼,對他的不敬之罪並沒有特別在意,但當朝的官員對他就沒那麼寬容了。
他年輕氣盛,口無遮攔,遇到他認為不對之事那鐵定是要出來指點江山的,他指責這個,彈劾那個,甚至為捲入胡惟庸案中的李善長辯誣,這讓朱元璋很是不爽,不過,朱大皇帝還是放了他一馬,只是將他貶官回鄉。
其實老朱只是讓他遠離這險惡的政壇,官場多風險,處事需謹慎,解縉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官場智慧,朱元璋強制他十年之後才能再次入朝為官,認為他還是需要磨礪,讓他回去盡心於古人,這也算是對他的一種保護了吧。
在家鄉一直呆了八年,時值朱元璋逝世,他經好友董倫幫忙向建文帝推薦得以招回南京,出任翰林待詔。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攻佔南京,解縉與那同時的大名士方孝孺不同,他率先出城跪迎新君,「叩馬首迎附」得以重用,也是風光一時。
這朱棣也是附庸風雅,竭力將自己打造成從諫如流的唐太宗,「聽者無所忤」,要求解縉成為直言極諫的魏徵,「言者無所畏」,其實,從骨子裡這哪是朱棣的本意,不過是個表面文章罷了。
然而這在政治上情商極為低下解縉何以識得,他還信以為真了,憑藉他那多年養成的才子習氣,又犯了口無遮攔的老毛病,把政治當作學術,未免書生氣太足了。
至於他是如何得罪了朱棣,那就說來話長了,而且事例亦是多多,但最關鍵的是他在太子的站邊上,沒有弄清楚朱棣的喜好,堅持按照「立嫡以長」的原則,儘管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此事朱棣是專門在私下裡徵求過他的意見,也接受了他的建議,然而,這解縉為了確保太子之地位穩固,不斷地在朱棣耳邊替太子說好話,而偏偏朱棣又對次子的感覺越來越好,於是認為解縉是在離間骨肉關係,對他的恩禮逐漸衰退。
在此期間,他得罪的一眾官員便趁機行誣陷事,將一堆地罪名加在了他頭上,於是朱棣便將他貶去交趾做參議,這個地方可算是中國最南部的郡縣了,也是貶官最遠之處,當年唐朝大詩人王勃的父親就是被貶此地,王勃去探望,在回來時溺海而亡。
在那邊遠之地其實也算是解縉的福分了,天高皇帝遠,要是老老實實地在那兒做做學問寫寫詩,倒也其樂無窮,但人要倒霉喝水都塞牙,解縉不知道有什麼事要回京,這時的朱棣正北征蒙古,解縉就去拜見了太子後徑直返回。
歷代官員私謁太子都是大罪,於是被人檢舉,朱棣震怒,立即被逮入詔獄,拷打備至,同時還牽連了一大幫人,可能解縉要年輕些,挺了過來,而那些人皆死於獄中。
皇家冷血,朱棣將解縉丟進天牢後,自己忙於那不世之武功,弄他那些五征漠北之些面子工程去了,可能早將這位解才子給忘記了。
他在獄中呆了五年,不料有一天,錦衣衛統帥紀綱呈上囚犯名冊,皇上見到解縉的名字,便說:「解縉還在世嗎?」紀綱於是用酒將解縉灌醉,埋在雪中,一代才子,慘死雪中,終年47歲。
朱棣對解縉應該還算寬容,只是將其抄家,妻兒宗族全部發配遼東,而沒有象當時慣用的滅族之酷刑,也算對得起這解縉了。
解縉和方孝孺為同時代才子,都是名滿天下的大人物,方孝孺拒不替朱棣寫即位詔書而慘遭磔刑;當然,他不寫,自有人寫,後來寫詔書之人便是這解縉了,所以,後世之人對方孝孺是滿滿地同情和敬仰,而對解縉就有些不恥之意了。
解縉這人吧,如果往好處說,感覺他是不諳世事,不圓滑,還稍稍帶點耿直之意,他年少登朝,才大氣高,任事直前,有人說他是表裡洞達但細細品味的話,卻又總有些異樣,似乎一輩子都沒長大一般。
但說起其人品,還是很有點讓人瞧不起的地方,朱棣攻入南京之時,他同一幫江西官員去太廟慟哭,高喊著同朱棣不共戴天,要以死殉國,誰知,在哭聲未定之時,他卻騎了匹快馬,猴急猴急去拜見新老闆,史載「縉馳謁,成祖甚喜」,其有才無德,表裡不一的媚骨之狀昭然若揭。
朱棣作為庶出,其母乃高麗進貢來的妃子,實在是沒有資格繼位大統,這解縉仗著一支禿筆,硬是將這朱老四改為馬大腳所生,正宗嫡出,而將朱標改為庶出,以示朱棣本來就應繼皇統,這睜眼說瞎話之舉,當然也為後世之不恥。
時人將他同楊慎,就是那位寫有《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楊升庵,以及詩書畫字無一不精的徐渭徐文長,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可見他於學問上還是有過人之處的。
縱觀整個明代,以博學多才而論,三人最強,而後世學者以及官方認為,無論從博學才學和當時的影響力,以及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影響來看,解縉最強。
然而他往往在關鍵之時情商不夠用,他是因才受寵,卻又不能認清自己的位置,單純到將皇帝的一句「恩猶父子」鬼話當真,於是,他便指點江山,臧否人物,無所顧忌,最終換來牢獄之災,凍死雪中,可惜了,解縉。
解縉:明朝第一大才子,關鍵之時情商總不夠用,最後被凍死雪中
解縉:編永樂大典,死金陵雪中
野史載,有一位小官員去一富家收稅,這富家小姐欲為難這收稅之人,遂在門上貼一對聯曰:「閑人免進,盜者休來」,誰知這收稅的在對聯後面各添了三個字,便昂首挺進。
及看這對聯變為:「閑人免進賢人進,盜者休來道者來」,不禁心中叫絕,只是這兩人後面是否演繹出那香艷的奇葩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收稅的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大才子解縉,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能看出,他的確有才,這種才可不是小聰明,那是一種機智過人,文思敏捷的大才。
很久以前看毛選時,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毛主席引用了一個對子:「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來批評那些「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而這個對聯便是出自解縉之手。
大家知道,中國最著名的叢書有兩部,即《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前者在民間是歸於大才子紀曉嵐,其實,《四庫全書》的總編撰是和珅,但和珅因身為史上最大的貪官,所以少有人將這功勛記在他身上,榮譽盡歸了這風趣多智的紀曉嵐。
而這《永樂大典》卻是時任內閣首輔的解縉親自主持編撰的,它不僅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他擔任總編撰之時,年僅34歲,可見解縉之才乃曠世奇才,絕對不是對幾個對聯來賣弄的雕蟲小技。
解縉,字大紳,號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進士出身,曾官至內閣首輔,參預機要事務。
他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後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47歲,成化年追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我覺得有兩個詞用在解縉身上是最為合適的,一是古語「伴君如伴虎」,二是現代語「不作死就不會死」,前者說皇家無情,喜怒無常;後者說自己不懂事, 不知進退;而偏偏這解縉就是個死作之人,一至作到將自己埋在雪堆中,活活凍死。
解縉是神童,他出生書香門第,聰明絕倫,7歲能為文,12歲盡讀《四書》《五經》,且貫穿其義理;他讀書過目不忘,那後世被人傳誦的唐伯虎,考了個鄉試第一,就冠了個唐解元的名頭讓人羨慕,而這解縉不但鄉試第一,而且會試也是第一,如果殿試也是第一的話,那可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連中三元」了。
他殿試時,如果按文字質量看還真是第一,只是後來的考官認為他的言辭過於激勵,如那宋時歐陽修對蘇東坡的看法一般,稜角太銳,需要打磨,壓一壓銳氣有利於其成長,於是,就將解縉的名次挪到了第七名,不然,解縉將是中國少有的大三元滿貫之人了。
解縉有治國安邦之才,就連老皇帝朱元璋對他都要高看一眼,初入仕時,他常侍奉皇帝左右,深受朱元璋寵愛,以至於朱元璋將其當兒子看待,史載原文為:「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恩渥如此,世之少見,何況在是那寡恩的朱重八手下。
於是,第二天解縉便上萬言書,剖切陳詞。他建議:政令要穩定,刑罰要簡省,要整理經史,制定禮樂,表彰賢士,崇祀先哲,禁絕娼優,易置寺閹,薄賦斂,減德役,免去苛捐雜稅,使民休養生息;要尚武以固邊防,崇文以延人才等等。
朱大皇帝哪見過如此敏捷之才,連連稱讚解縉有安邦濟世之奇才,治國平天下之大略。不久,他又獻《太平十策》,再次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又得到朱皇帝的一片稱讚。
在簡介中有一句話叫「無人臣禮」,常言道「別拿村長不當幹部」,可這解縉倒好,在他眼中,連這皇帝者不是幹部;朱皇帝如此看重自己,這解縉便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也許,說他天性本如此可能更合適些,他都不明白君臣有別,有時在同朱元璋對話時,都有譏諷之意,而在對待同朝官員時,不夾槍帶棒簡直都不會說話了,不過,可能是朱大皇帝對他確實是高看一眼,對他的不敬之罪並沒有特別在意,但當朝的官員對他就沒那麼寬容了。
他年輕氣盛,口無遮攔,遇到他認為不對之事那鐵定是要出來指點江山的,他指責這個,彈劾那個,甚至為捲入胡惟庸案中的李善長辯誣,這讓朱元璋很是不爽,不過,朱大皇帝還是放了他一馬,只是將他貶官回鄉。
其實老朱只是讓他遠離這險惡的政壇,官場多風險,處事需謹慎,解縉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官場智慧,朱元璋強制他十年之後才能再次入朝為官,認為他還是需要磨礪,讓他回去盡心於古人,這也算是對他的一種保護了吧。
在家鄉一直呆了八年,時值朱元璋逝世,他經好友董倫幫忙向建文帝推薦得以招回南京,出任翰林待詔。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攻佔南京,解縉與那同時的大名士方孝孺不同,他率先出城跪迎新君,「叩馬首迎附」得以重用,也是風光一時。
這朱棣也是附庸風雅,竭力將自己打造成從諫如流的唐太宗,「聽者無所忤」,要求解縉成為直言極諫的魏徵,「言者無所畏」,其實,從骨子裡這哪是朱棣的本意,不過是個表面文章罷了。
然而這在政治上情商極為低下解縉何以識得,他還信以為真了,憑藉他那多年養成的才子習氣,又犯了口無遮攔的老毛病,把政治當作學術,未免書生氣太足了。
至於他是如何得罪了朱棣,那就說來話長了,而且事例亦是多多,但最關鍵的是他在太子的站邊上,沒有弄清楚朱棣的喜好,堅持按照「立嫡以長」的原則,儘管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此事朱棣是專門在私下裡徵求過他的意見,也接受了他的建議,然而,這解縉為了確保太子之地位穩固,不斷地在朱棣耳邊替太子說好話,而偏偏朱棣又對次子的感覺越來越好,於是認為解縉是在離間骨肉關係,對他的恩禮逐漸衰退。
在此期間,他得罪的一眾官員便趁機行誣陷事,將一堆地罪名加在了他頭上,於是朱棣便將他貶去交趾做參議,這個地方可算是中國最南部的郡縣了,也是貶官最遠之處,當年唐朝大詩人王勃的父親就是被貶此地,王勃去探望,在回來時溺海而亡。
在那邊遠之地其實也算是解縉的福分了,天高皇帝遠,要是老老實實地在那兒做做學問寫寫詩,倒也其樂無窮,但人要倒霉喝水都塞牙,解縉不知道有什麼事要回京,這時的朱棣正北征蒙古,解縉就去拜見了太子後徑直返回。
歷代官員私謁太子都是大罪,於是被人檢舉,朱棣震怒,立即被逮入詔獄,拷打備至,同時還牽連了一大幫人,可能解縉要年輕些,挺了過來,而那些人皆死於獄中。
皇家冷血,朱棣將解縉丟進天牢後,自己忙於那不世之武功,弄他那些五征漠北之些面子工程去了,可能早將這位解才子給忘記了。
他在獄中呆了五年,不料有一天,錦衣衛統帥紀綱呈上囚犯名冊,皇上見到解縉的名字,便說:「解縉還在世嗎?」紀綱於是用酒將解縉灌醉,埋在雪中,一代才子,慘死雪中,終年47歲。
朱棣對解縉應該還算寬容,只是將其抄家,妻兒宗族全部發配遼東,而沒有象當時慣用的滅族之酷刑,也算對得起這解縉了。
解縉和方孝孺為同時代才子,都是名滿天下的大人物,方孝孺拒不替朱棣寫即位詔書而慘遭磔刑;當然,他不寫,自有人寫,後來寫詔書之人便是這解縉了,所以,後世之人對方孝孺是滿滿地同情和敬仰,而對解縉就有些不恥之意了。
解縉這人吧,如果往好處說,感覺他是不諳世事,不圓滑,還稍稍帶點耿直之意,他年少登朝,才大氣高,任事直前,有人說他是表裡洞達但細細品味的話,卻又總有些異樣,似乎一輩子都沒長大一般。
但說起其人品,還是很有點讓人瞧不起的地方,朱棣攻入南京之時,他同一幫江西官員去太廟慟哭,高喊著同朱棣不共戴天,要以死殉國,誰知,在哭聲未定之時,他卻騎了匹快馬,猴急猴急去拜見新老闆,史載「縉馳謁,成祖甚喜」,其有才無德,表裡不一的媚骨之狀昭然若揭。
朱棣作為庶出,其母乃高麗進貢來的妃子,實在是沒有資格繼位大統,這解縉仗著一支禿筆,硬是將這朱老四改為馬大腳所生,正宗嫡出,而將朱標改為庶出,以示朱棣本來就應繼皇統,這睜眼說瞎話之舉,當然也為後世之不恥。
時人將他同楊慎,就是那位寫有《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楊升庵,以及詩書畫字無一不精的徐渭徐文長,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可見他於學問上還是有過人之處的。
縱觀整個明代,以博學多才而論,三人最強,而後世學者以及官方認為,無論從博學才學和當時的影響力,以及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影響來看,解縉最強。
然而他往往在關鍵之時情商不夠用,他是因才受寵,卻又不能認清自己的位置,單純到將皇帝的一句「恩猶父子」鬼話當真,於是,他便指點江山,臧否人物,無所顧忌,最終換來牢獄之災,凍死雪中,可惜了,解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