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是三國時代的佳話。當時,諸葛亮雖然隱居在深山之中,但是名氣很大,引來了劉備好幾次拜訪。最後,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劉備,成就一番大業。後世人對此認為,諸葛亮是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事實上,這種觀點是比較可信的。
因為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寫得很清楚,他本來不想著出山做事,就想著在亂世當中當個農民活下去。可是,劉備三顧茅廬,令他深受感動。所以「遂許先帝以驅馳」,數十年如一日輔佐劉備。
然而,諸葛亮並不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他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以,除了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之外,他也覺得跟著劉備可以實現他的人生抱負。換句話說,諸葛亮和劉備的人生抱負是一致的,那就是將東漢王朝力挽狂瀾,中興漢室,讓天下從此太平。
由此來說,當時的軍閥諸侯雖然很多,而且勢力都比劉備大,可惜誰都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誰都沒想著漢室王朝的興衰。比如孫權,他就是想著割據江東,最多就是把長江全部佔領了和曹操南北對峙。而曹操呢?當時大家都認為曹操要篡位自己當皇帝了。
連曹操自己也說「如果天命在我,我願意當個周文王」。那麼,歷史上的周文王雖然沒有取代商朝,但是他的兒子周武王卻當了皇帝。因此,曹操的理念與形象,完全不符合諸葛亮的要求。
除了戰略目標與劉備一致之外,當時劉備的處境也值得諸葛亮出山輔佐。因為劉備雖然是天下梟雄,可是身邊並沒有什麼像樣的謀士。所以,諸葛亮一旦投靠了劉備,那麼一定會獲得重用。這種重用,是一言九鼎的那種重用。
但再看其他君主,比如曹操,他那裡人才遍地走,連司馬懿這種逆天的人才都只能是混個縣令當。如果說諸葛亮投靠了曹操的話,那麼根本就沒有存在感。而孫權這邊則有周瑜和魯肅,諸葛亮也不可能獲得孫權的信賴。所以,比較來比較去,也就只有劉備可以拿自己這樣一個躬耕於南陽的農民當盤菜了。
當然了,諸葛亮也從劉備身上看到了希望。因為當時劉備很有威望,雖然說是依附於劉表,可是卻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尤其是關羽、張飛和趙雲等人,在當時都是傑出的人物,論及衝鋒陷陣的話,劉備這邊也不輸給別的勢力。只要配合上自己的智謀和策略,那麼劉備完全可以實現中興漢室的理想。到時候,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所以,除了情感上的感動之外,諸葛亮也算準了自己的訴求和劉備未來的潛力,因此才決定放棄過去苟安於亂世的念頭,轉而出山輔佐劉備。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究竟是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還是另有所圖?
三顧茅廬,是三國時代的佳話。當時,諸葛亮雖然隱居在深山之中,但是名氣很大,引來了劉備好幾次拜訪。最後,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劉備,成就一番大業。後世人對此認為,諸葛亮是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事實上,這種觀點是比較可信的。
因為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寫得很清楚,他本來不想著出山做事,就想著在亂世當中當個農民活下去。可是,劉備三顧茅廬,令他深受感動。所以「遂許先帝以驅馳」,數十年如一日輔佐劉備。
然而,諸葛亮並不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他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以,除了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之外,他也覺得跟著劉備可以實現他的人生抱負。換句話說,諸葛亮和劉備的人生抱負是一致的,那就是將東漢王朝力挽狂瀾,中興漢室,讓天下從此太平。
由此來說,當時的軍閥諸侯雖然很多,而且勢力都比劉備大,可惜誰都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誰都沒想著漢室王朝的興衰。比如孫權,他就是想著割據江東,最多就是把長江全部佔領了和曹操南北對峙。而曹操呢?當時大家都認為曹操要篡位自己當皇帝了。
連曹操自己也說「如果天命在我,我願意當個周文王」。那麼,歷史上的周文王雖然沒有取代商朝,但是他的兒子周武王卻當了皇帝。因此,曹操的理念與形象,完全不符合諸葛亮的要求。
除了戰略目標與劉備一致之外,當時劉備的處境也值得諸葛亮出山輔佐。因為劉備雖然是天下梟雄,可是身邊並沒有什麼像樣的謀士。所以,諸葛亮一旦投靠了劉備,那麼一定會獲得重用。這種重用,是一言九鼎的那種重用。
但再看其他君主,比如曹操,他那裡人才遍地走,連司馬懿這種逆天的人才都只能是混個縣令當。如果說諸葛亮投靠了曹操的話,那麼根本就沒有存在感。而孫權這邊則有周瑜和魯肅,諸葛亮也不可能獲得孫權的信賴。所以,比較來比較去,也就只有劉備可以拿自己這樣一個躬耕於南陽的農民當盤菜了。
當然了,諸葛亮也從劉備身上看到了希望。因為當時劉備很有威望,雖然說是依附於劉表,可是卻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尤其是關羽、張飛和趙雲等人,在當時都是傑出的人物,論及衝鋒陷陣的話,劉備這邊也不輸給別的勢力。只要配合上自己的智謀和策略,那麼劉備完全可以實現中興漢室的理想。到時候,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所以,除了情感上的感動之外,諸葛亮也算準了自己的訴求和劉備未來的潛力,因此才決定放棄過去苟安於亂世的念頭,轉而出山輔佐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