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兒童的安全,爸爸媽媽的第一反應肯定都是防水、防電、防火、防走失、甚至防意外傷害。
事關孩子的人身安全,這些外在的傷害自然是要防,但是千防萬防人心難防,對於孩子來說,家長不僅要教會他們保證自身的身體,還要教會他們辨別、防範那些打著「朋友」旗號,卻經常陷朋友於危險,甚至搭上性命的人。
不要覺得這是危言聳聽,無論是今年9月9日在昆明墜江身亡的女孩李心草,還是早前客死異鄉的青島女孩江歌,她們遭遇不幸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交到了壞朋友,又沒有及時拒絕。1、孩子年齡越大,受朋友的影響就越大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初期父母都希望他們能多交一些朋友,以便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所以此時孩子的朋友,多半是家長介紹給他的,或者乾脆就是父母自己朋友家的孩子,雙方知根知底,也放心孩子們在一起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交友範圍的擴大,家長對孩子朋友們的了解會越來越少,但與此同時,孩子受同年齡朋友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針對3~6歲的孩子做過一次攻擊「波比娃娃」的試驗,充分說明了孩子的攻擊行為是通過模仿獲得的。如果與孩子交往的同伴有打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等行為,那麼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會進行模仿,從而出現這些不好的行為。
步入青春期之後的孩子,由於「皮格馬利翁效應」(即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更願意用和朋友一起去做一件事的方式,來尋找認同和接納。如果此時孩子身邊是一些品行不端的人,那麼很有可能就會把孩子帶上歧途。
電影《過春天》中的女主角劉子佩是一名剛滿16歲的少女,因為好朋友才走上了帶水貨手機這條路,幸好她即時醒悟,才沒有泥足深陷。
2、教孩子自己辨別什麼樣的朋友不值得交雖然家長的社會經驗比孩子豐富,但說到底交朋友卻是孩子自己的自由,所以站在家長的立場,如果過多干涉孩子交朋友,可能效果卻會適得其反。
就算孩子能夠接受家長的意見,但也僅限於孩子成年之前,家長可以作為監護人,對孩子的朋友把把關。但孩子成年之後,判斷朋友的好壞以及值不值得交,還是要讓孩子自己來。
朋友相交貴在品行,三國時期劉備臨終前告訴兒子劉禪的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用在判斷朋友品行上猶為適合。
一個每天自己不帶文具,總是拿朋友文具用的孩子;一個自己天天放學不回家,還拉朋友一起在外面玩的孩子;一個滿口謊話,還喜歡惡人先告狀的孩子;即便品行上目前看不出大問題,家長也不要讓自己孩子和他走得太近。
如果家長對孩子某個朋友不了解,可以和孩子一起通過類似的友誼評估,來判斷一下孩子這段友情的質量。
• 在別人嘲笑自己時,TA是不是會幫我說話。
• 和TA在一起的時候,我總是感覺到很開心
• TA和我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們總是能夠和平解決
• 我們互相關心,能夠互相傾訴秘密
• 在我難過的時候,TA總是能夠安慰我
• 我們很了解對方,TA喜歡我,我也喜歡TA
• TA總是鼓勵我做正確的事情,在我犯錯的時候也會批評我
如果孩子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大部分都是「不是這樣」的時候,可能父母就要鼓勵孩子放棄這份友情了。 3、教會孩子如何果斷拒絕朋友不好的請求 想像一下,如果李心草沒有跟室友去喝酒,如果江歌沒有答應劉鑫暫停的請求,那麼現在世界上就會少兩個心碎的母親。也許當時她們在面對請求時,心裡也曾有過一絲絲猶豫,但因為是「朋友」,還是大方地接受了。所以家長光是教會孩子,如何辨別朋友的好壞還不夠,還要教孩子如何拒絕朋友不好的請求。
孩子在面對朋友提出一些不好,甚至是做壞事的請求時,很容易有這樣的情緒,「雖然我不想這樣做,但是我也不想讓TA討厭我,從而失去這樣一位朋友……」
或者孩子雖然明知朋友叫自己一起做的這件事,是「違反規定」的,但是心裡會想「對方是把我當朋友才會叫上我,如果拒絕TA,就背叛了朋友對自己的信賴、從此會遭到TA的厭惡」等,一旦有這種想法,類似不安的感覺會不斷膨脹,於是最後就會感覺很難拒絕。
拒絕朋友的邀請的確是需要勇氣的,有時還會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最近的情緒有變,可以引導孩子說出原因,鼓勵孩子拿出拒絕的勇氣。如果孩子從接受邀請到給出答覆,中間有多餘時間,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在家重複練習幾遍。這樣孩子的情緒會比較冷靜,也會更有拒絕的勇氣和自信。
孩子如果沒有時間做練習,也不要盲目做決定。這時家長可以為孩子做的事是:第一,幫助孩子理清思路拒絕了一個要求自己一起做壞事的朋友,結果是自己沒有做壞事。
可不拒絕的話,也許孩子就做了自己真正不想去做的事,這樣會使得罪惡感遲遲不能散去。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後,孩子就會減少拒絕朋友的負擔。第二,告訴孩子,拒絕朋友不好的請求,是幫人也幫己首先。朋友邀請你一起做一些不好的事,你第一次就拒絕了,就避免了TA以後找你去做更壞的事,這算是幫了自己。而且如果能夠鼓足勇氣拒絕朋友的請求,且成功的話,會增加自己的自信,以及獲得這段友誼的主動權。
其次,那些想做壞事的人,自己也是會背負壓力。如果請求被拒絕了,也許他便能重新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說不定也就不會做這件壞事了。所以拒絕朋友不好的請求,也是為了朋友好。第三,教孩子,拒絕要在第一時間說「不」。如果想拒絕,一定要越快越好,拒絕的理由越簡短越好。因為拖得時間越久,拒絕的理由越多,對方就會覺得你並不真的是想要拒絕,而是在「談條件」。從而變本加厲地來動搖你拒絕的信心。
所以拒絕時一定要乾脆,還可以看著對方的眼睛,用他能聽到的音量,清楚地表明你的態度。
如果你的聲音很小,對方會以更強勢的態度邀請你。
第四,幫孩子想出拒絕後的替代方案有時,朋友提出不好的請求,並不代表他應當是壞孩子,如果提的要求不合理,但還不至於太過分,那其實可以找出一些替代的方案。
比如,朋友想約孩子逃課打遊戲,孩子不想去當然可以及時拒絕朋友,但同時也可以告訴朋友,如果真的很想打遊戲,可以今天晚上快點把作業寫完,再一起打。 4、守護孩子安全,一定要遠離壞朋友重視朋友的評價,固然是孩子成長階段不可迴避的問題,但如果朋友一直教唆自己干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那麼這樣的朋友就稱不上好朋友。如果一被拒絕,就立刻翻臉,那麼這樣的朋友不交也沒關係。
朋友對你提要求,是把選擇權交給了你,同時TA也會在心裡做好被拒絕的準備。同樣,你拒絕了朋友,是把選擇權交還給TA,TA可以選擇繼續,也可以選擇放棄。
真正的朋友是不害怕被拒絕的,怕的是既不拒絕又不答應,就像懸在頭頂靴子不知道何時會落在頭上,這才是朋友之間最大的自私與傷害。
好朋友之間的偶爾「犯混」,拒絕了還可以一起玩,如果那些一直一直慫恿你去做壞事的「朋友」,哪怕關係再好,還是儘可能地遠離TA吧。因為——
一個真正的朋友,從來不捨得為難你。
這是2019年發布的第86篇原創推送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電影愛好者,專註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ID:chenyanmama0514)歡迎關注,討論育兒話題!
兒童安全千萬條,遠離壞朋友第一條
說起兒童的安全,爸爸媽媽的第一反應肯定都是防水、防電、防火、防走失、甚至防意外傷害。
事關孩子的人身安全,這些外在的傷害自然是要防,但是千防萬防人心難防,對於孩子來說,家長不僅要教會他們保證自身的身體,還要教會他們辨別、防範那些打著「朋友」旗號,卻經常陷朋友於危險,甚至搭上性命的人。
不要覺得這是危言聳聽,無論是今年9月9日在昆明墜江身亡的女孩李心草,還是早前客死異鄉的青島女孩江歌,她們遭遇不幸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交到了壞朋友,又沒有及時拒絕。
1、孩子年齡越大,受朋友的影響就越大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初期父母都希望他們能多交一些朋友,以便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所以此時孩子的朋友,多半是家長介紹給他的,或者乾脆就是父母自己朋友家的孩子,雙方知根知底,也放心孩子們在一起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交友範圍的擴大,家長對孩子朋友們的了解會越來越少,但與此同時,孩子受同年齡朋友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針對3~6歲的孩子做過一次攻擊「波比娃娃」的試驗,充分說明了孩子的攻擊行為是通過模仿獲得的。如果與孩子交往的同伴有打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等行為,那麼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會進行模仿,從而出現這些不好的行為。
步入青春期之後的孩子,由於「皮格馬利翁效應」(即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更願意用和朋友一起去做一件事的方式,來尋找認同和接納。如果此時孩子身邊是一些品行不端的人,那麼很有可能就會把孩子帶上歧途。
電影《過春天》中的女主角劉子佩是一名剛滿16歲的少女,因為好朋友才走上了帶水貨手機這條路,幸好她即時醒悟,才沒有泥足深陷。
2、教孩子自己辨別什麼樣的朋友不值得交
雖然家長的社會經驗比孩子豐富,但說到底交朋友卻是孩子自己的自由,所以站在家長的立場,如果過多干涉孩子交朋友,可能效果卻會適得其反。
就算孩子能夠接受家長的意見,但也僅限於孩子成年之前,家長可以作為監護人,對孩子的朋友把把關。但孩子成年之後,判斷朋友的好壞以及值不值得交,還是要讓孩子自己來。
朋友相交貴在品行,三國時期劉備臨終前告訴兒子劉禪的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用在判斷朋友品行上猶為適合。
一個每天自己不帶文具,總是拿朋友文具用的孩子;一個自己天天放學不回家,還拉朋友一起在外面玩的孩子;一個滿口謊話,還喜歡惡人先告狀的孩子;即便品行上目前看不出大問題,家長也不要讓自己孩子和他走得太近。
如果家長對孩子某個朋友不了解,可以和孩子一起通過類似的友誼評估,來判斷一下孩子這段友情的質量。
• 在別人嘲笑自己時,TA是不是會幫我說話。
• 和TA在一起的時候,我總是感覺到很開心
• TA和我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們總是能夠和平解決
• 我們互相關心,能夠互相傾訴秘密
• 在我難過的時候,TA總是能夠安慰我
• 我們很了解對方,TA喜歡我,我也喜歡TA
• TA總是鼓勵我做正確的事情,在我犯錯的時候也會批評我
如果孩子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大部分都是「不是這樣」的時候,可能父母就要鼓勵孩子放棄這份友情了。
3、教會孩子如何果斷拒絕朋友不好的請求
想像一下,如果李心草沒有跟室友去喝酒,如果江歌沒有答應劉鑫暫停的請求,那麼現在世界上就會少兩個心碎的母親。也許當時她們在面對請求時,心裡也曾有過一絲絲猶豫,但因為是「朋友」,還是大方地接受了。所以家長光是教會孩子,如何辨別朋友的好壞還不夠,還要教孩子如何拒絕朋友不好的請求。
孩子在面對朋友提出一些不好,甚至是做壞事的請求時,很容易有這樣的情緒,「雖然我不想這樣做,但是我也不想讓TA討厭我,從而失去這樣一位朋友……」
或者孩子雖然明知朋友叫自己一起做的這件事,是「違反規定」的,但是心裡會想「對方是把我當朋友才會叫上我,如果拒絕TA,就背叛了朋友對自己的信賴、從此會遭到TA的厭惡」等,一旦有這種想法,類似不安的感覺會不斷膨脹,於是最後就會感覺很難拒絕。
拒絕朋友的邀請的確是需要勇氣的,有時還會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最近的情緒有變,可以引導孩子說出原因,鼓勵孩子拿出拒絕的勇氣。如果孩子從接受邀請到給出答覆,中間有多餘時間,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在家重複練習幾遍。這樣孩子的情緒會比較冷靜,也會更有拒絕的勇氣和自信。
孩子如果沒有時間做練習,也不要盲目做決定。這時家長可以為孩子做的事是:
第一,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拒絕了一個要求自己一起做壞事的朋友,結果是自己沒有做壞事。
可不拒絕的話,也許孩子就做了自己真正不想去做的事,這樣會使得罪惡感遲遲不能散去。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後,孩子就會減少拒絕朋友的負擔。
第二,告訴孩子,拒絕朋友不好的請求,是幫人也幫己
首先。朋友邀請你一起做一些不好的事,你第一次就拒絕了,就避免了TA以後找你去做更壞的事,這算是幫了自己。而且如果能夠鼓足勇氣拒絕朋友的請求,且成功的話,會增加自己的自信,以及獲得這段友誼的主動權。
其次,那些想做壞事的人,自己也是會背負壓力。如果請求被拒絕了,也許他便能重新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說不定也就不會做這件壞事了。所以拒絕朋友不好的請求,也是為了朋友好。
第三,教孩子,拒絕要在第一時間說「不」。
如果想拒絕,一定要越快越好,拒絕的理由越簡短越好。因為拖得時間越久,拒絕的理由越多,對方就會覺得你並不真的是想要拒絕,而是在「談條件」。從而變本加厲地來動搖你拒絕的信心。
所以拒絕時一定要乾脆,還可以看著對方的眼睛,用他能聽到的音量,清楚地表明你的態度。
如果你的聲音很小,對方會以更強勢的態度邀請你。
第四,幫孩子想出拒絕後的替代方案
有時,朋友提出不好的請求,並不代表他應當是壞孩子,如果提的要求不合理,但還不至於太過分,那其實可以找出一些替代的方案。
比如,朋友想約孩子逃課打遊戲,孩子不想去當然可以及時拒絕朋友,但同時也可以告訴朋友,如果真的很想打遊戲,可以今天晚上快點把作業寫完,再一起打。
4、守護孩子安全,一定要遠離壞朋友
重視朋友的評價,固然是孩子成長階段不可迴避的問題,但如果朋友一直教唆自己干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那麼這樣的朋友就稱不上好朋友。如果一被拒絕,就立刻翻臉,那麼這樣的朋友不交也沒關係。
朋友對你提要求,是把選擇權交給了你,同時TA也會在心裡做好被拒絕的準備。同樣,你拒絕了朋友,是把選擇權交還給TA,TA可以選擇繼續,也可以選擇放棄。
真正的朋友是不害怕被拒絕的,怕的是既不拒絕又不答應,就像懸在頭頂靴子不知道何時會落在頭上,這才是朋友之間最大的自私與傷害。
好朋友之間的偶爾「犯混」,拒絕了還可以一起玩,如果那些一直一直慫恿你去做壞事的「朋友」,哪怕關係再好,還是儘可能地遠離TA吧。因為——
一個真正的朋友,從來不捨得為難你。
這是2019年發布的第86篇原創推送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電影愛好者,專註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ID:chenyanmama0514)歡迎關注,討論育兒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