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家居住在老城區,因為居住多年,鄰居們幾乎都互相認識,並且了解各自家庭的一些情況。
上個周末帶孩子去看姥姥,吃飯的時候,無意中聊到隔壁李阿姨。我只是隨口問了一句"她家的孩子現在做什麼工作呢?好久沒見了"
這個問題剛問出口,爸爸和媽媽爭先恐後地和我講述關於李阿姨家兒子——小王的故事。
小王,年紀只比我小一歲,小的時候總在一起玩,上學的時候也是同一所學校。
後來因為他早早地就輟學了,我們也就沒什麼聯繫了。
他是屬於名副其實的那種"啃老族",而且啃地死死的。
輟學以後,他並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選擇外出打工賺錢,或是去專業的職業技術學校,學習一項勞動技能。
反之,他一直待在家裡,吃穿用全都靠父母。不僅如此,他還結交了社會上的一群狐朋狗友,總是出去鬼混,沒錢了就大言不慚地伸手向父母要。
據爸媽講,有一天,他的一個狐朋狗友買了一輛車,他非常羨慕人家,於是也向李阿姨要錢。
他的家人以為,也許他是想通了,拿點兒錢要去做正事兒,於是李阿姨把這些年省吃儉用存下的一點積蓄全部給了他。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小王居然拿著父母辛苦大半輩子掙來的血汗錢,買了一輛凱迪拉克汽車。
但是父母給的錢,僅夠支付車子的首付,後續每個月還要還六七千元的車貸。
李阿姨實在是無力為兒子償還車貸,小王因為無所事事,沒有收入來源,最後連油都加不起了,只好將車子賣掉了。
聽完爸媽講的故事,我真的為李阿姨感到難過,也為小王感到羞愧。
但是故事的背後,透露的是一種社會存在的現象。當今時代,啃老族並不少見,既有像小王這種完完全全的啃老族,也有一些結婚生子之後偶爾向父母要錢的不完全啃老族。
不管是哪一種,其實啃老族存在的背後反應的是家庭教育與個人人生觀的問題。一方面,與家庭教育有極大的關係。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極其溺愛孩子,凡是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他們會全部滿足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依賴心理,他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用做,不管自己想做什麼,只要自己有需要,向父母提出要求,父母就會滿足。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孩子即便是長大成年以後,他在心理上也不會覺得自己應該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他們始終覺得,只要父母在,他就永遠都能指望父母。
等到了一定年齡,結婚生子後,還要面臨著家庭的壓力,真的會好意思張口向父母要錢么?我身邊就有一個啃老族,夫妻二人的工資不高,現在住的房子也是父母買的,房貸父母還。二人的錢用來一家三口的日常支出,孩子7歲,學習之餘還有各種補習班要上,學習還不是很好。
前段時間二人合計想給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幾經衡量之下選擇了在線1對1美術課程,雖然價格不高,二人卻難以承擔,伸手就朝父母要,沒有一絲難為情。
更可悲的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認為伸手向父母要錢是理所應當的,他們不會考慮父母的錢有多來之不易,在接受父母資助的時候絲毫不會有愧疚、感恩等想法。
更有甚者,父母如果沒有能力滿足其要求時,他會怨恨父母,而從未真正意識到,父母早已盡到了責任和義務,該怨恨的應該是自己。另一方面,啃老族也和個人的自身原因有關。像小王這樣的人,就屬於遊手好閒一類的,自己不想去找一份工作來獲得生存的能力,而是選擇一直依靠父母,不具備基本的生存能力。
殊不知,父母終將有老去的那一天,那時候不光是沒有能力供養你,你還需要承擔起為人子女該有的贍養責任。
如果這時候你選擇啃老,那麼父母老了的時候,你又要去啃誰?父母不具備賺錢能力的時候,他們又該去依靠誰?
還有一類啃老族,自己有一部分收入來源,但是看到周圍的人過著比自己優越的生活,就會盲目地進行攀比,認為自己也應該過上那樣的生活。
當自己的能力與收入無法滿足這種內心的虛榮的時候,他就會向父母求助,以此來達到自己享受物質生活的目的。
所以,年輕的一代,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首先要自食其力,找一份工作,有一份收入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存。
在此基礎上,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要量力而行,不可進行不切實際的攀比,或者通過求助父母來實現自己的某些願望。
如果自己想達到某種生活狀態,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明確的目標,分階段實施,逐步的去實現。
「啃老族「的心聲:你以為我願意啃老?還不是你們慣的
媽媽家居住在老城區,因為居住多年,鄰居們幾乎都互相認識,並且了解各自家庭的一些情況。
上個周末帶孩子去看姥姥,吃飯的時候,無意中聊到隔壁李阿姨。我只是隨口問了一句"她家的孩子現在做什麼工作呢?好久沒見了"
這個問題剛問出口,爸爸和媽媽爭先恐後地和我講述關於李阿姨家兒子——小王的故事。
小王,年紀只比我小一歲,小的時候總在一起玩,上學的時候也是同一所學校。
後來因為他早早地就輟學了,我們也就沒什麼聯繫了。
他是屬於名副其實的那種"啃老族",而且啃地死死的。
輟學以後,他並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選擇外出打工賺錢,或是去專業的職業技術學校,學習一項勞動技能。
反之,他一直待在家裡,吃穿用全都靠父母。不僅如此,他還結交了社會上的一群狐朋狗友,總是出去鬼混,沒錢了就大言不慚地伸手向父母要。
據爸媽講,有一天,他的一個狐朋狗友買了一輛車,他非常羨慕人家,於是也向李阿姨要錢。
他的家人以為,也許他是想通了,拿點兒錢要去做正事兒,於是李阿姨把這些年省吃儉用存下的一點積蓄全部給了他。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小王居然拿著父母辛苦大半輩子掙來的血汗錢,買了一輛凱迪拉克汽車。
但是父母給的錢,僅夠支付車子的首付,後續每個月還要還六七千元的車貸。
李阿姨實在是無力為兒子償還車貸,小王因為無所事事,沒有收入來源,最後連油都加不起了,只好將車子賣掉了。
聽完爸媽講的故事,我真的為李阿姨感到難過,也為小王感到羞愧。
但是故事的背後,透露的是一種社會存在的現象。當今時代,啃老族並不少見,既有像小王這種完完全全的啃老族,也有一些結婚生子之後偶爾向父母要錢的不完全啃老族。
不管是哪一種,其實啃老族存在的背後反應的是家庭教育與個人人生觀的問題。
一方面,與家庭教育有極大的關係。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極其溺愛孩子,凡是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他們會全部滿足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依賴心理,他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用做,不管自己想做什麼,只要自己有需要,向父母提出要求,父母就會滿足。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孩子即便是長大成年以後,他在心理上也不會覺得自己應該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他們始終覺得,只要父母在,他就永遠都能指望父母。
等到了一定年齡,結婚生子後,還要面臨著家庭的壓力,真的會好意思張口向父母要錢么?我身邊就有一個啃老族,夫妻二人的工資不高,現在住的房子也是父母買的,房貸父母還。二人的錢用來一家三口的日常支出,孩子7歲,學習之餘還有各種補習班要上,學習還不是很好。
前段時間二人合計想給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幾經衡量之下選擇了在線1對1美術課程,雖然價格不高,二人卻難以承擔,伸手就朝父母要,沒有一絲難為情。
更可悲的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認為伸手向父母要錢是理所應當的,他們不會考慮父母的錢有多來之不易,在接受父母資助的時候絲毫不會有愧疚、感恩等想法。
更有甚者,父母如果沒有能力滿足其要求時,他會怨恨父母,而從未真正意識到,父母早已盡到了責任和義務,該怨恨的應該是自己。
另一方面,啃老族也和個人的自身原因有關。
像小王這樣的人,就屬於遊手好閒一類的,自己不想去找一份工作來獲得生存的能力,而是選擇一直依靠父母,不具備基本的生存能力。
殊不知,父母終將有老去的那一天,那時候不光是沒有能力供養你,你還需要承擔起為人子女該有的贍養責任。
如果這時候你選擇啃老,那麼父母老了的時候,你又要去啃誰?父母不具備賺錢能力的時候,他們又該去依靠誰?
還有一類啃老族,自己有一部分收入來源,但是看到周圍的人過著比自己優越的生活,就會盲目地進行攀比,認為自己也應該過上那樣的生活。
當自己的能力與收入無法滿足這種內心的虛榮的時候,他就會向父母求助,以此來達到自己享受物質生活的目的。
所以,年輕的一代,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首先要自食其力,找一份工作,有一份收入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存。
在此基礎上,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要量力而行,不可進行不切實際的攀比,或者通過求助父母來實現自己的某些願望。
如果自己想達到某種生活狀態,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明確的目標,分階段實施,逐步的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