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元朝統治中國97年,留給後人的印象並不太好。這並不是因為元朝的統治者來自蒙古,而是因為元朝在大多數時間裡統治較為腐敗,也正是由於從上到下的腐化,導致曾經十分強大的元朝不到一百年便宣告滅亡。
當然,元朝的統治者並非眼睜睜地看著元朝衰亡而什麼都不做,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和統治,元朝的統治者曾經做出過許多嘗試,但最終因為改革措施本身存在的問題以及元朝腐化的程度太深,這些嘗試最終都宣告失敗,本文所要介紹的至正更化也是這樣。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士
至正更化主要是指從1340年-1349年由元順帝以及宰相脫脫共同主持的一場變革。這一場變革實行了許多有利於元王朝發展的措施,但其中的一些並未切中時弊,而另外的一些則由於元王朝積弊太深而未能起到預料中的作用。
總之,這場改革並沒能拯救元王朝,在至正更化之後,元王朝也再少見到這樣改革嘗試,最終在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之中滅亡。本文的目的,便是向大家介紹這一場幾乎可以被稱為是拯救元朝的最後一次嘗試的至正更化,以及分析這次改革最終失敗的原因。蒙古宰相脫脫王朝的腐朽——至正更化的背景在至正更化之前,元朝統治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危機。首先,當時的官吏貪污腐敗十分嚴重,大多數的官吏腦中所想的都是怎樣多撈錢,而不是怎樣治理好國家。
根據《吳文正公文集》的記載,當時「風俗大壞,居官者習於貪,無異盜賊,己不以為恥,人亦不以為怪,其間頗能自守者,千百不一二焉。」
在一千個人裡面只能找到一兩個不貪污腐敗的官員,足以看出當時貪腐之普遍了。當時的官員不僅貪污腐敗,而且還以各種名目民間搜刮錢財。
《草木子》中記載了當時官員向百姓所要錢財的名目:「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曰追節錢,生辰曰生日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句追曰賁發錢,論訴曰公事錢,覓得多錢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補得職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愛民之為何事也。」《草木子》史料
這種風氣還向軍隊蔓延,導致軍隊之中士兵無心作戰,軍官則剋扣軍糧、奴役士兵,可以說是毫無戰鬥力。除了貪污腐敗普遍之外,當時帝國的實際統治權落入了伯顏手中。這個伯顏所實施的政策可以說是完全違反歷史規律。
根據《元史》的記載,伯顏「擅爵人,赦死罪,任邪淫,殺無辜,諸衛精兵收為己用,府庫錢帛聽其出納。」
不僅如此,伯顏還大搞民族歧視的政策,不僅廢除了科舉取士制度,而且還禁止漢人擔任重要官員,漢人的地位在全國所有民族中成為最低,導致民怨迭起,各地農民起義日益增加。因此,元順帝在逐漸掌握了政治權力後,一舉驅趕了伯顏,將權力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並開始了史稱「至正更化」的革新。元兵著力改革——至正更化的措施至正三年,元順帝下詔「作新風憲」,正式開始了他的至正更化。根據《至正集》的記載,元順帝與脫脫在當時曾經說過:「風者,天地之使也,王者之聲教也,故上行下效謂之風;憲者,法則也。風主於教,憲主於法。」由此可以看出,至正更化所著力改革的兩個方面,第一是教育,第二則是確立法制。
首先,從教育方面來說,元順帝和脫脫一改此前脫脫廢除科舉制度的措施,全面恢復了科舉取士制度,以儒家思想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除此之外,還在北京分別設立了針對蒙古人、回族以及漢人的學校,從全國各地吸納人才進京學習。元順帝本人和太子也在當時的大儒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儒家經典,以示其對於儒家學說的重視。元朝疆域圖
除了重新大興儒家學說之外,元順帝還命脫脫主持修訂遼史、金史與宋史,以示自己借鑒前人經驗,用心治國。根據《元史》的記載,當時元順帝對主持修訂遼、金、宋三史的脫脫說:「史書所系甚重,非儒士泛作文字也。
彼一國之君行善則國興,朕為君者宜取以為法;彼一朝行惡則國廢,朕當取以為戒。然豈止儆勸人君,其間亦有為宰相事,善則卿等宜仿效,惡則宜監戒。朕與卿等皆當取前代善惡為勉。朕或思有未至,卿等其言之。」在元順帝「以史為鑒」的期望和要求下,脫脫等人所修的遼、金、宋三史質量也是相當的高,其水平可以說是位居二十四史前列的。歷史上的監察官
其次,在完善法制與建立制度方面,元順帝與脫脫做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完善法律。元順帝與脫脫對《大元通制》進行了全面的修訂,並且新修了《至正條格》以及《六條政類》等法律書籍,使得元朝的法律更為完善。第二,完善了監察制度。
元代的監察制度本身已是歷朝歷代之中較為完備的,在這一次的完善中,順帝與脫脫主要是增加了對官吏考核的內容,並且恢復了忽必烈時期派中央官員到地方進行巡視的制度,對全國各地方進行全面、細緻的檢查。這一改革所針對的對象,就是全國各地那些不好好乾本職工作,只知道盤剝百姓、貪污腐敗的官員。蒙古騎兵圖
最後,元順帝和脫脫還對農業制度進行了改革,恢復了古代的籍田制度,並且設立了大量新的對農業生產進行管理的機構。順帝和脫脫的農業改革的確起到了不錯的成效,後來的確獲得了大豐收。
以上便是至正更化的主要內容,乍看起來這些措施確實都是積極的改革措施,並且也看到了元王朝之前所存在的問題,其中的一些措施也確實起到了成效。但這種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最終卻仍然以失敗而告終,其失敗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最關鍵的原因仍然是元王朝積弊太深,已經積重難返。《庚申外史》部分古迹積重難返——至正更化的失敗至正更化失敗的關鍵原因,在於元王朝積弊太深。當時雖然中央政府頒布了大量的改革措施,但許多官員根本就不予以執行,也就使得這些改革措施全部成為了寫在紙上的空文,而完全不能落到實處。就拿前文我們講過的在北京設立國子監的措施來說,這一措施當然是好的,對於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很有幫助,但是當時在國子監中擔任官員以及老師的人根本就無心教學。
根據《庚申外史》的記載,國子監的「祭酒、司業、博士,多非其人,惟粉飾章句、補笡時務,以應故事而已。凡在諸生,日啖籠炊粉羹,一人之食,為鈔五兩。君子以監學,乃作養人材之地,而千百為群,姿縱恬嬉,玩喝歲月,以嫚侮嘲謔為賢,行加屏風,以障市人,入茶酒肆不償直,掉臂而出,無敢誰何,是壞天下人材,何作養之有焉。」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教出有為的人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對於糾正地方亂象最為重要的監察制度也沒能得到執行,之所以沒能得到執行,便是因為監察官員與地方官員一樣,同樣都是貪污腐化之輩。這些監察官員要不就是找各種借口不去工作,要不就是專門舉報那些與自己有矛盾的人,根本就不按照自己的職務要求來工作。如此這般,地方的亂象又怎麼可能得到根治呢?元朝禮儀圖
再次,元順帝在實行改革的過程中,太過於重視對於地方的治理,而忽略了對於中央機構的整頓和改革。元朝的亂象並非起於地方,而是起於中央,大量中央腐敗官員的存在才是整個政治體制腐敗的最根本原因。但是,至正更化基本上沒有涉及到對中央官員的整頓,不僅如此,還有大量腐化的中央官員在至正更化中擔任重要職務。以腐敗的官員來治理腐敗,這樣的改革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最後,主持改革的順帝與脫脫二人也並不堅定。特別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元順帝,雖然在至正更化開始前確實希望勵精圖治,干出一番事業,但是一旦改革事業受到一點挫折,他便不再考慮如何改進,而是逐漸產生了畏縮和享樂的想法,把國家大事徹底丟到了一邊,甚至還批准了得力幹將脫脫的辭職請求。這樣一來,至正更化便徹底地宣告失敗了。元王朝地圖結語至正更化的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場改革來說,最關鍵的實際上不是改革者的意圖,也不是實行一些積極的措施,而是要精準地切中時弊。至正更化的改革者當然是希望勵精圖治的,他們所實施的許多措施也是積極的,有些也是確實看到了問題所在的,但所有的這些措施仍然還是浮於表面,沒有進入到國家和社會的最深處。
大家實際上可以通過史料看到,雖然當時改革的聲勢頗大,但實際上官員們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這就說明這些措施對於腐敗分子仍然是沒有作用的。因此,至正更化的改革措施,仍然是力度不夠的,仍然是浮於表面的,對於真正困擾元王朝的問題,它並沒有能夠真正地予以解決,因而也就自然難逃失敗的命運了。
對於當時的官員來說,至正更化的失敗也許不失為一種好事,但對於元王朝來說,這一場改革的失敗,則意味著元王朝徹底地往深淵墜去,最終陷於滅亡的命運。如果當時的諸王公大臣們能夠知道未來的結果,不知道是否會更加擁護這場改革呢?
參考資料:《元史》、《庚申外史》、《吳文正公文集》等。
從「拯救元朝的最後嘗試」入手,淺析至正更化的內容及其失敗原因
引言
元朝統治中國97年,留給後人的印象並不太好。這並不是因為元朝的統治者來自蒙古,而是因為元朝在大多數時間裡統治較為腐敗,也正是由於從上到下的腐化,導致曾經十分強大的元朝不到一百年便宣告滅亡。
當然,元朝的統治者並非眼睜睜地看著元朝衰亡而什麼都不做,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和統治,元朝的統治者曾經做出過許多嘗試,但最終因為改革措施本身存在的問題以及元朝腐化的程度太深,這些嘗試最終都宣告失敗,本文所要介紹的至正更化也是這樣。
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士
至正更化主要是指從1340年-1349年由元順帝以及宰相脫脫共同主持的一場變革。這一場變革實行了許多有利於元王朝發展的措施,但其中的一些並未切中時弊,而另外的一些則由於元王朝積弊太深而未能起到預料中的作用。
總之,這場改革並沒能拯救元王朝,在至正更化之後,元王朝也再少見到這樣改革嘗試,最終在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之中滅亡。本文的目的,便是向大家介紹這一場幾乎可以被稱為是拯救元朝的最後一次嘗試的至正更化,以及分析這次改革最終失敗的原因。
蒙古宰相脫脫
王朝的腐朽——至正更化的背景
在至正更化之前,元朝統治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危機。首先,當時的官吏貪污腐敗十分嚴重,大多數的官吏腦中所想的都是怎樣多撈錢,而不是怎樣治理好國家。
根據《吳文正公文集》的記載,當時「風俗大壞,居官者習於貪,無異盜賊,己不以為恥,人亦不以為怪,其間頗能自守者,千百不一二焉。」
在一千個人裡面只能找到一兩個不貪污腐敗的官員,足以看出當時貪腐之普遍了。當時的官員不僅貪污腐敗,而且還以各種名目民間搜刮錢財。
《草木子》中記載了當時官員向百姓所要錢財的名目:「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曰追節錢,生辰曰生日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句追曰賁發錢,論訴曰公事錢,覓得多錢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補得職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愛民之為何事也。」
《草木子》史料
這種風氣還向軍隊蔓延,導致軍隊之中士兵無心作戰,軍官則剋扣軍糧、奴役士兵,可以說是毫無戰鬥力。除了貪污腐敗普遍之外,當時帝國的實際統治權落入了伯顏手中。這個伯顏所實施的政策可以說是完全違反歷史規律。
根據《元史》的記載,伯顏「擅爵人,赦死罪,任邪淫,殺無辜,諸衛精兵收為己用,府庫錢帛聽其出納。」
不僅如此,伯顏還大搞民族歧視的政策,不僅廢除了科舉取士制度,而且還禁止漢人擔任重要官員,漢人的地位在全國所有民族中成為最低,導致民怨迭起,各地農民起義日益增加。因此,元順帝在逐漸掌握了政治權力後,一舉驅趕了伯顏,將權力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並開始了史稱「至正更化」的革新。
元兵
著力改革——至正更化的措施
至正三年,元順帝下詔「作新風憲」,正式開始了他的至正更化。根據《至正集》的記載,元順帝與脫脫在當時曾經說過:「風者,天地之使也,王者之聲教也,故上行下效謂之風;憲者,法則也。風主於教,憲主於法。」由此可以看出,至正更化所著力改革的兩個方面,第一是教育,第二則是確立法制。
首先,從教育方面來說,元順帝和脫脫一改此前脫脫廢除科舉制度的措施,全面恢復了科舉取士制度,以儒家思想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除此之外,還在北京分別設立了針對蒙古人、回族以及漢人的學校,從全國各地吸納人才進京學習。元順帝本人和太子也在當時的大儒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儒家經典,以示其對於儒家學說的重視。
元朝疆域圖
除了重新大興儒家學說之外,元順帝還命脫脫主持修訂遼史、金史與宋史,以示自己借鑒前人經驗,用心治國。根據《元史》的記載,當時元順帝對主持修訂遼、金、宋三史的脫脫說:「史書所系甚重,非儒士泛作文字也。
彼一國之君行善則國興,朕為君者宜取以為法;彼一朝行惡則國廢,朕當取以為戒。然豈止儆勸人君,其間亦有為宰相事,善則卿等宜仿效,惡則宜監戒。朕與卿等皆當取前代善惡為勉。朕或思有未至,卿等其言之。」在元順帝「以史為鑒」的期望和要求下,脫脫等人所修的遼、金、宋三史質量也是相當的高,其水平可以說是位居二十四史前列的。
歷史上的監察官
其次,在完善法制與建立制度方面,元順帝與脫脫做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完善法律。元順帝與脫脫對《大元通制》進行了全面的修訂,並且新修了《至正條格》以及《六條政類》等法律書籍,使得元朝的法律更為完善。第二,完善了監察制度。
元代的監察制度本身已是歷朝歷代之中較為完備的,在這一次的完善中,順帝與脫脫主要是增加了對官吏考核的內容,並且恢復了忽必烈時期派中央官員到地方進行巡視的制度,對全國各地方進行全面、細緻的檢查。這一改革所針對的對象,就是全國各地那些不好好乾本職工作,只知道盤剝百姓、貪污腐敗的官員。
蒙古騎兵圖
最後,元順帝和脫脫還對農業制度進行了改革,恢復了古代的籍田制度,並且設立了大量新的對農業生產進行管理的機構。順帝和脫脫的農業改革的確起到了不錯的成效,後來的確獲得了大豐收。
以上便是至正更化的主要內容,乍看起來這些措施確實都是積極的改革措施,並且也看到了元王朝之前所存在的問題,其中的一些措施也確實起到了成效。但這種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最終卻仍然以失敗而告終,其失敗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最關鍵的原因仍然是元王朝積弊太深,已經積重難返。
《庚申外史》部分古迹
積重難返——至正更化的失敗
至正更化失敗的關鍵原因,在於元王朝積弊太深。當時雖然中央政府頒布了大量的改革措施,但許多官員根本就不予以執行,也就使得這些改革措施全部成為了寫在紙上的空文,而完全不能落到實處。就拿前文我們講過的在北京設立國子監的措施來說,這一措施當然是好的,對於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很有幫助,但是當時在國子監中擔任官員以及老師的人根本就無心教學。
根據《庚申外史》的記載,國子監的「祭酒、司業、博士,多非其人,惟粉飾章句、補笡時務,以應故事而已。凡在諸生,日啖籠炊粉羹,一人之食,為鈔五兩。君子以監學,乃作養人材之地,而千百為群,姿縱恬嬉,玩喝歲月,以嫚侮嘲謔為賢,行加屏風,以障市人,入茶酒肆不償直,掉臂而出,無敢誰何,是壞天下人材,何作養之有焉。」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教出有為的人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對於糾正地方亂象最為重要的監察制度也沒能得到執行,之所以沒能得到執行,便是因為監察官員與地方官員一樣,同樣都是貪污腐化之輩。這些監察官員要不就是找各種借口不去工作,要不就是專門舉報那些與自己有矛盾的人,根本就不按照自己的職務要求來工作。如此這般,地方的亂象又怎麼可能得到根治呢?
元朝禮儀圖
再次,元順帝在實行改革的過程中,太過於重視對於地方的治理,而忽略了對於中央機構的整頓和改革。元朝的亂象並非起於地方,而是起於中央,大量中央腐敗官員的存在才是整個政治體制腐敗的最根本原因。但是,至正更化基本上沒有涉及到對中央官員的整頓,不僅如此,還有大量腐化的中央官員在至正更化中擔任重要職務。以腐敗的官員來治理腐敗,這樣的改革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最後,主持改革的順帝與脫脫二人也並不堅定。特別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元順帝,雖然在至正更化開始前確實希望勵精圖治,干出一番事業,但是一旦改革事業受到一點挫折,他便不再考慮如何改進,而是逐漸產生了畏縮和享樂的想法,把國家大事徹底丟到了一邊,甚至還批准了得力幹將脫脫的辭職請求。這樣一來,至正更化便徹底地宣告失敗了。
元王朝地圖
結語
至正更化的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場改革來說,最關鍵的實際上不是改革者的意圖,也不是實行一些積極的措施,而是要精準地切中時弊。至正更化的改革者當然是希望勵精圖治的,他們所實施的許多措施也是積極的,有些也是確實看到了問題所在的,但所有的這些措施仍然還是浮於表面,沒有進入到國家和社會的最深處。
大家實際上可以通過史料看到,雖然當時改革的聲勢頗大,但實際上官員們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這就說明這些措施對於腐敗分子仍然是沒有作用的。因此,至正更化的改革措施,仍然是力度不夠的,仍然是浮於表面的,對於真正困擾元王朝的問題,它並沒有能夠真正地予以解決,因而也就自然難逃失敗的命運了。
對於當時的官員來說,至正更化的失敗也許不失為一種好事,但對於元王朝來說,這一場改革的失敗,則意味著元王朝徹底地往深淵墜去,最終陷於滅亡的命運。如果當時的諸王公大臣們能夠知道未來的結果,不知道是否會更加擁護這場改革呢?
參考資料:《元史》、《庚申外史》、《吳文正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