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嗎?不吃…
喝水嗎?不喝…
睡覺嗎?不睡…
積木搭不好哭,大喊「不會弄!」…
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可以嗎?不…
穿衣服穿不上哭,媽媽幫忙拉一下褲腿,生氣地大喊「我自己!」,脫下來重新穿一遍…
相信你能發現很多一歲多的乖寶寶到了兩歲多變得很「叛逆」了。這個階段,我們的的口頭禪就是「不!」,這是我們人生中第一個獨立宣言!
對於父母來說,兩到三歲之間是最具挑戰者性的一個階段。尤其兩歲半左右,這個時期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愛發脾氣。媽媽經常因此很抓狂,不知道怎麼應對我的各種狀況。媽媽的心情可以用terrible來形容。人們也給我們這個年齡的孩子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terrible 2!
可是,當你們在抱怨我們從天使變成小惡魔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到底是怎麼想的?是什麼原因導致負面情緒大爆發?家長應該如何應對?怎麼幫助我們渡過這段時期呢?新年到來之際,我也來總結一下我的2019,分享一下我的terrible2,說說我的心聲,讓更多的爸爸媽媽了解我們!
一.我長大了,請叫我小朋友
我身高90,體重12千克,苗條型。2019年,我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大事,斷奶和白天的如廁訓練。大概兩歲三個月,斷奶和如廁訓練幾乎同時完成。
手部精細動作發育也越來越好。自己吃飯,自己穿鞋,穿褲子。現在我可以吃大人的飯,可以自己上廁所,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這是我人生的一個里程碑。我已經不再是小寶寶了。
二.我是小話嘮
我的語言發展比較早,現在也處於語言爆發期,語言交流都沒有問題。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年齡,性別和屬相,也能說出爸爸媽媽的名字和電話,知道附近地鐵站。會使用代詞,連詞,副詞等。比如「我可能尿褲子了」,「我以為它放這兒了,結果沒有」,「得早點起床,要不然就趕不上車了」。有時候能表達我的一些感受,比如「我看書時間有點長了,我感覺有點麻煩。」。我現在最愛說的就是「不」,也愛刨根問底,一個問題不停地問。媽媽總是從不同的角度回答我很多遍。
三.我愛學習
蒙台梭利認為,0-6歲的孩子有吸收性心智,可以毫不費力地從周圍環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尤其三歲前的孩子屬於無意識吸收。所以,媽媽盡量給我創造機會在玩中學,給我多一些體驗和經歷。
1.數學啟蒙:數學啟蒙並不是想像中的要學算術,而是在生活中進行數學啟蒙。生活中的數學概念無處不在。數字,空間感,一對一的概念,形狀,測量,分類等都是數學概念。比如生活中,媽媽讓我搭積木,找不同形狀,吃水果的時候給家裡人分水果,整理衣服的時候給襪子配對等,這些都是數學活動。
2.啟蒙:英語啟蒙很早就開始了,最開始主要是聽和唱兒歌的方式,後來又加入了英文繪本閱讀,以及媽媽在平時生活中簡單的英語對話。
3.看書:讀繪本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活動。現在讀繪本和之前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我有時候可以獨自看書講書。媽媽會提問一些問題,讓我回答,讓我學會思考。有時候媽媽指讀繪本,讓我認識一些簡單的字。
4.遊戲:躲貓貓一直是玩不膩的遊戲。我最近喜歡上了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有時候玩老師講課的遊戲,有時候玩醫生打針的遊戲。這些都是我經歷過或者在繪本中看到的,然後在遊戲中重演。
四.社交發展
(一)我的東西不想給別人玩,你就說我小氣?自私?
不分享並不是真的自私,而是年齡決定了行為。
2歲多的我們開始進入物權敏感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最愛說的詞就是「我的」!這個敏感期往往會持續6-12個月。
兩歲半的我比之前對同齡小朋友感興趣了,雖然更多的時候還是各玩各的,但是已經開始有了互動,比如和對方打招呼,模仿其他小朋友,主動交換玩具等。很多時候也會搶玩具或者被搶玩具,然後哭鬧,家長安慰告終。
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分享覺得很丟面子,然後就強迫把東西分享出去。這樣會讓我們感覺很無助很恐懼,只能以哭的方式反抗。我的表現並沒有那麼強烈,很多時候我還是願意把我的玩具給來家做客的小朋友玩的。
媽媽說我的東西我做主,如果不想分享給別人可以說「不」。如果我特別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媽媽說我可以這樣說:"我可以玩一會這個玩具嗎?玩一會我就還給你"。如果別人同意了就玩,不同意也不能強求。每次出門媽媽都會隨身帶一些玩具,出門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在公共遊樂場所玩的時候,媽媽提醒我要輪流玩,我能夠遵守規則。
(二)培養分享意識
在家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多讓我們分享食物,培養分享的意識。如果我們主動把吃的分享給爸爸媽媽的時候,請您一定要接受,強化我們的分享意識。
(三)如果你想抱抱我,請先徵求我的同意
我對陌生人隨便觸碰我的身體,包括拉我的手,抱我等,我會以尖叫推開等方式回應。我不想讓陌生人抱我。我的玩具屬於我,身體也是屬於我的!如果你想抱抱我,請先徵得我的同意。媽媽的朋友想抱我的時候,媽媽都會提前告訴對方,先不要著急抱,先熟悉一下。
五.我的情緒像過山車
當我們的身體越來越靈活,語言辭彙暴增,認知發展越來越深刻的時候,隨之也帶來了新的情緒問題。愛發脾氣,愛哭鬧,試探父母的底線,情緒轉變特別快,媽媽根本跟不上我的節奏。
(一)我為什麼愛發脾氣?
1.想獨立卻能力有限
兩歲半的我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什麼事都想自己做。穿衣服穿不上的時候會哭鬧,玩具玩不好的時候會哭鬧。很多時候會因為自己做不好感到沮喪。也會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哭鬧。說白了就是,獨立意識和能力有限之間出現了衝突。想要獨立,卻又因為能力有限,需要媽媽的幫助和保護,但當媽媽真的去幫助的時候又不願意,因為我們實在想自主完成一件事。做不好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表達和應對,只好通過發脾氣哭鬧的方式宣洩。此時的我們完全被情緒淹沒,媽媽說什麼也聽不進去。
2.理智腦落後於情緒腦發育
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哈維卡普博士做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說孩子就是來自遠古時代的小野人,衝動,容易情緒化。從腦科學角度來講,人的大腦發育是不平衡的,情緒腦發育較早,而負責調節情緒的理智腦落後於情緒腦。孩子愛發脾氣是因為理智腦發育不成熟所導致的,是正常的行為表現,並不是故意氣媽媽。看到這兒你是不是鬆了一口氣?
(二)我發脾氣的時候你應該怎麼做最合適?
講道理?斥責?大吼大叫?打罵?還是……
這個時候媽媽要做的,並不是講道理,告訴我怎麼做是正確的。我根本聽不進去,只會越來越生氣。因為我們是原始社會的小野人,所以你要用我們聽得懂的語言和方式與我們交流。這就要求父母具有處理孩子情緒的能力,包括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情緒做出反應,教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1.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請先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
很多媽媽在面對孩子情緒問題的時候會束手無策,會對孩子做出忽略,不理睬,甚至打罵的行為。然而,過後又十分懊悔。媽媽自身的情緒非常重要,媽媽的情緒很容易的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叫做「靜止臉實驗」。實驗中,他讓一位媽媽先和孩子正常互動。媽媽微笑回應,寶寶很開心。之後,媽媽不做任何回應,面無表情。得不到回應的孩子,最終崩潰大哭。當媽媽再去擁抱孩子的時候,這個暴躁的孩子立馬安靜下來,恢復了開心的模樣。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對孩子來說,被父母無視是非常無助的。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對待我們發脾氣,您不能把自己拉低到和我們一樣的年齡。先調整好您的情緒,再來處理我們的情緒。弄清楚我們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
2.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否定負面情緒
很多媽媽聽到孩子的哭鬧會變得焦躁不安,想要快速讓孩子停止哭泣。經常會說:「不許哭!再哭就不喜歡你了!」 。哭,成了不被允許的事情。這是在否定我們的負面情緒。讓我們把難過悲傷的情緒壓抑下去。
如果爸爸媽媽把我們情緒的出口堵住,封閉起來,那麼就會為長大以後的各種問題埋下禍根。比如,有情緒不能表達可能會通過打人等暴力方式發泄,一些內向的孩子可能會壓抑在心裡,從而變得很敏感自卑。
要想培養情緒穩定的孩子,父母要給足孩子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情緒沒有對與錯,它是我們真實的內心感受,每個人都要學習正視並接受它。
3.積極回應情緒
對父母來說,最嚴峻的考驗就是,在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如何去應對。
我們發脾氣哭鬧的時候,你們大多的處理方式莫過於這些:
玩具壞了再買一個,有什麼好哭的!
再哭打你了!
再鬧讓警察把你抓走!大灰狼把你吃掉!
怎麼那麼小氣!
各種嚇唬,各種貼標籤,唯獨不去了解我們的感受!我們感受到的只是父母深深拒絕和不理解。
很多媽媽已經習慣了用吼叫,質問,甚至體罰的方式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這是很多媽媽的錯誤反應。因為她們從小就是這樣被對待的。當他們自己成為父母,內心並不希望孩子重複自己童年不愉快的經歷,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要不斷地學習,豐富自己的育兒工具箱,學習應對孩子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
你的回應方式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即便再忙,再生氣,也要深呼吸,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平靜地回應孩子,而不能用冷漠、不耐煩等表情回應。蹲下身子,讓自己的視線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線上。詢問孩子怎麼了?需要幫忙嗎?如果孩子不理會,可以說,「等你情緒好了不發脾氣了,媽媽再抱你吧!」。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先弄清原因,不要劈頭蓋臉的對孩子發火。陪在孩子身邊,稍微遠離他一些,防止被傷到。讓他發泄出來,不是講道理,不是質問,不是指責,更不是打屁股。這時如果你去抱他,可能會被拒絕,但他依然渴望你的安慰和心理支持。如果實在做不到心平氣和,不妨心中默念「他大腦還沒發育好」。
如果你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可能會比較有效,如果是他感興趣的活動,立馬會停止哭鬧。雖然停止了哭泣,但還是需要和孩子談論一下剛才發生的事情。因為,如果僅僅是轉移注意力,那麼孩子還是不能直面情緒,也就剝奪了這些寶寶們學習情緒管理的機會。
4.教孩子認識情緒
客觀的描述情緒。有情緒是正常的,高興,傷心,痛苦,悲傷,失望等等情緒都是日常會經歷的。比如,當有小朋友搶走自己的玩具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那個小朋友搶走了你的玩具,你又不想給他玩,所以你很生氣。如果你不想給他玩,就跟他說,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搶。」
將情緒具象化。用具象化的方式教孩子認識抽象的情緒。比如當孩子需求沒有滿足哭鬧之後,和他探討剛才的情緒問題。試著問他:「你剛才生的氣有多大?是不是像大西瓜一樣大?」並用手誇張地比划出大西瓜的樣子。孩子一般都會被逗樂。然後說咱們一起把生氣大西瓜吃掉吧!情緒穩定下來再探討剛剛發生的事情。
5.學會表達情緒,說出自己的感受,學會管理情緒
塞利格曼說,孩子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父母處理情緒問題的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情緒的認知和未來的情緒處理方式。
用語言表達他的想法和感受,盡量用平和的語調
吃飯時間想吃零食——「我知道不讓你吃零食你很生氣,但是現在是吃飯時間,是不可以吃零食的。」給孩子立規矩則一定要溫和而堅定,一次妥協,次次妥協。
玩具不給買生氣——當孩子在商場非要買玩具的時候,如果不給買,很多孩子會撒潑打滾,大庭廣眾之下讓爸爸媽媽很難堪。建議把孩子抱離到安靜的角落,分散注意力,等他情緒平靜下來,然後跟他說:「我知道你特別喜歡那個玩具,但是這個玩具不在咱們今天的購物清單里。而且家裡也有類似的玩具了。」如果說了不買就一定要堅持原則。
積木搭不好發脾氣——我知道你剛才是因為積木搭不好生氣,你可以想想別的辦法,比如把大的積木放下面,這樣更穩固一些。搭的太高也會容易倒。媽媽有時候做事也做不好,但媽媽會想辦法嘗試別的方式。
衣服穿不好生氣——我知道你是因為衣服穿不好生氣,你能自己穿衣服已經很棒了,穿不好的時候可以叫媽媽幫忙,媽媽會教你的。很多時候兩歲多的孩子不希望別人幫忙,更願意自己完成。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慢速度,不要著急提供幫助。當孩子實在不能自己完成的時候,可以幫他完成最難的那部分。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要直接說「不行,不能…」,或者去指責他們,那樣會更加加重他們的負面情緒。而是要站在他的角度分析問題,「我知道」這三個字很重要,說出他的感受和想法,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
角色扮演
媽媽可以扮演孩子的角色把剛才的情景演示一遍,演的誇張一些,孩子看到媽媽的樣子會覺得很可笑。同時也讓孩子從他人的角度認識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和孩子探討一下媽媽剛才的行為好不好,讓孩子提出建議,媽媽應該怎麼做。父母幫助孩子處理消極情緒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學會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當我們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的時候,就會慢慢學著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而不會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
幫助孩子渡過情緒階段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赫爾曼說,最好的教育源自內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孩子的每一次激動,悲傷,憤怒或者害怕,你都要陪他們度過。為人父母其實就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
媽媽的話:兩歲多的孩子最需要的正是父母的關愛和信任。雖然他們會做出一些讓大人情緒崩潰的事情,這也是正常的,因為他的行為是符合他的年齡特點的。孩子一眨眼就長大了,當你想再抱抱他們的時候,可能會直接掙脫掉,他們越來越獨立,越來越不需要你。所以,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多給她一些關愛,愛永遠都不嫌多。幫他們也是幫自己渡過那段"可怕"又可愛的時光吧!
我兩歲半啦!都說我們是terrible2,其實是你不懂我們的心
吃飯嗎?不吃…
喝水嗎?不喝…
睡覺嗎?不睡…
積木搭不好哭,大喊「不會弄!」…
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可以嗎?不…
穿衣服穿不上哭,媽媽幫忙拉一下褲腿,生氣地大喊「我自己!」,脫下來重新穿一遍…
相信你能發現很多一歲多的乖寶寶到了兩歲多變得很「叛逆」了。這個階段,我們的的口頭禪就是「不!」,這是我們人生中第一個獨立宣言!
對於父母來說,兩到三歲之間是最具挑戰者性的一個階段。尤其兩歲半左右,這個時期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愛發脾氣。媽媽經常因此很抓狂,不知道怎麼應對我的各種狀況。媽媽的心情可以用terrible來形容。人們也給我們這個年齡的孩子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terrible 2!
可是,當你們在抱怨我們從天使變成小惡魔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到底是怎麼想的?是什麼原因導致負面情緒大爆發?家長應該如何應對?怎麼幫助我們渡過這段時期呢?新年到來之際,我也來總結一下我的2019,分享一下我的terrible2,說說我的心聲,讓更多的爸爸媽媽了解我們!
一.我長大了,請叫我小朋友
我身高90,體重12千克,苗條型。2019年,我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大事,斷奶和白天的如廁訓練。大概兩歲三個月,斷奶和如廁訓練幾乎同時完成。
手部精細動作發育也越來越好。自己吃飯,自己穿鞋,穿褲子。現在我可以吃大人的飯,可以自己上廁所,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這是我人生的一個里程碑。我已經不再是小寶寶了。
二.我是小話嘮
我的語言發展比較早,現在也處於語言爆發期,語言交流都沒有問題。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年齡,性別和屬相,也能說出爸爸媽媽的名字和電話,知道附近地鐵站。會使用代詞,連詞,副詞等。比如「我可能尿褲子了」,「我以為它放這兒了,結果沒有」,「得早點起床,要不然就趕不上車了」。有時候能表達我的一些感受,比如「我看書時間有點長了,我感覺有點麻煩。」。我現在最愛說的就是「不」,也愛刨根問底,一個問題不停地問。媽媽總是從不同的角度回答我很多遍。
三.我愛學習
蒙台梭利認為,0-6歲的孩子有吸收性心智,可以毫不費力地從周圍環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尤其三歲前的孩子屬於無意識吸收。所以,媽媽盡量給我創造機會在玩中學,給我多一些體驗和經歷。
1.數學啟蒙:數學啟蒙並不是想像中的要學算術,而是在生活中進行數學啟蒙。生活中的數學概念無處不在。數字,空間感,一對一的概念,形狀,測量,分類等都是數學概念。比如生活中,媽媽讓我搭積木,找不同形狀,吃水果的時候給家裡人分水果,整理衣服的時候給襪子配對等,這些都是數學活動。
2.啟蒙:英語啟蒙很早就開始了,最開始主要是聽和唱兒歌的方式,後來又加入了英文繪本閱讀,以及媽媽在平時生活中簡單的英語對話。
3.看書:讀繪本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活動。現在讀繪本和之前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我有時候可以獨自看書講書。媽媽會提問一些問題,讓我回答,讓我學會思考。有時候媽媽指讀繪本,讓我認識一些簡單的字。
4.遊戲:躲貓貓一直是玩不膩的遊戲。我最近喜歡上了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有時候玩老師講課的遊戲,有時候玩醫生打針的遊戲。這些都是我經歷過或者在繪本中看到的,然後在遊戲中重演。
四.社交發展
(一)我的東西不想給別人玩,你就說我小氣?自私?
不分享並不是真的自私,而是年齡決定了行為。
2歲多的我們開始進入物權敏感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最愛說的詞就是「我的」!這個敏感期往往會持續6-12個月。
兩歲半的我比之前對同齡小朋友感興趣了,雖然更多的時候還是各玩各的,但是已經開始有了互動,比如和對方打招呼,模仿其他小朋友,主動交換玩具等。很多時候也會搶玩具或者被搶玩具,然後哭鬧,家長安慰告終。
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分享覺得很丟面子,然後就強迫把東西分享出去。這樣會讓我們感覺很無助很恐懼,只能以哭的方式反抗。我的表現並沒有那麼強烈,很多時候我還是願意把我的玩具給來家做客的小朋友玩的。
媽媽說我的東西我做主,如果不想分享給別人可以說「不」。如果我特別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媽媽說我可以這樣說:"我可以玩一會這個玩具嗎?玩一會我就還給你"。如果別人同意了就玩,不同意也不能強求。每次出門媽媽都會隨身帶一些玩具,出門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在公共遊樂場所玩的時候,媽媽提醒我要輪流玩,我能夠遵守規則。
(二)培養分享意識
在家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多讓我們分享食物,培養分享的意識。如果我們主動把吃的分享給爸爸媽媽的時候,請您一定要接受,強化我們的分享意識。
(三)如果你想抱抱我,請先徵求我的同意
我對陌生人隨便觸碰我的身體,包括拉我的手,抱我等,我會以尖叫推開等方式回應。我不想讓陌生人抱我。我的玩具屬於我,身體也是屬於我的!如果你想抱抱我,請先徵得我的同意。媽媽的朋友想抱我的時候,媽媽都會提前告訴對方,先不要著急抱,先熟悉一下。
五.我的情緒像過山車
當我們的身體越來越靈活,語言辭彙暴增,認知發展越來越深刻的時候,隨之也帶來了新的情緒問題。愛發脾氣,愛哭鬧,試探父母的底線,情緒轉變特別快,媽媽根本跟不上我的節奏。
(一)我為什麼愛發脾氣?
1.想獨立卻能力有限
兩歲半的我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什麼事都想自己做。穿衣服穿不上的時候會哭鬧,玩具玩不好的時候會哭鬧。很多時候會因為自己做不好感到沮喪。也會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哭鬧。說白了就是,獨立意識和能力有限之間出現了衝突。想要獨立,卻又因為能力有限,需要媽媽的幫助和保護,但當媽媽真的去幫助的時候又不願意,因為我們實在想自主完成一件事。做不好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表達和應對,只好通過發脾氣哭鬧的方式宣洩。此時的我們完全被情緒淹沒,媽媽說什麼也聽不進去。
2.理智腦落後於情緒腦發育
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哈維卡普博士做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說孩子就是來自遠古時代的小野人,衝動,容易情緒化。從腦科學角度來講,人的大腦發育是不平衡的,情緒腦發育較早,而負責調節情緒的理智腦落後於情緒腦。孩子愛發脾氣是因為理智腦發育不成熟所導致的,是正常的行為表現,並不是故意氣媽媽。看到這兒你是不是鬆了一口氣?
(二)我發脾氣的時候你應該怎麼做最合適?
講道理?斥責?大吼大叫?打罵?還是……
這個時候媽媽要做的,並不是講道理,告訴我怎麼做是正確的。我根本聽不進去,只會越來越生氣。因為我們是原始社會的小野人,所以你要用我們聽得懂的語言和方式與我們交流。這就要求父母具有處理孩子情緒的能力,包括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情緒做出反應,教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1.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請先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
很多媽媽在面對孩子情緒問題的時候會束手無策,會對孩子做出忽略,不理睬,甚至打罵的行為。然而,過後又十分懊悔。媽媽自身的情緒非常重要,媽媽的情緒很容易的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叫做「靜止臉實驗」。實驗中,他讓一位媽媽先和孩子正常互動。媽媽微笑回應,寶寶很開心。之後,媽媽不做任何回應,面無表情。得不到回應的孩子,最終崩潰大哭。當媽媽再去擁抱孩子的時候,這個暴躁的孩子立馬安靜下來,恢復了開心的模樣。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對孩子來說,被父母無視是非常無助的。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對待我們發脾氣,您不能把自己拉低到和我們一樣的年齡。先調整好您的情緒,再來處理我們的情緒。弄清楚我們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
2.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否定負面情緒
很多媽媽聽到孩子的哭鬧會變得焦躁不安,想要快速讓孩子停止哭泣。經常會說:「不許哭!再哭就不喜歡你了!」 。哭,成了不被允許的事情。這是在否定我們的負面情緒。讓我們把難過悲傷的情緒壓抑下去。
如果爸爸媽媽把我們情緒的出口堵住,封閉起來,那麼就會為長大以後的各種問題埋下禍根。比如,有情緒不能表達可能會通過打人等暴力方式發泄,一些內向的孩子可能會壓抑在心裡,從而變得很敏感自卑。
要想培養情緒穩定的孩子,父母要給足孩子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情緒沒有對與錯,它是我們真實的內心感受,每個人都要學習正視並接受它。
3.積極回應情緒
對父母來說,最嚴峻的考驗就是,在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如何去應對。
我們發脾氣哭鬧的時候,你們大多的處理方式莫過於這些:
玩具壞了再買一個,有什麼好哭的!
再哭打你了!
再鬧讓警察把你抓走!大灰狼把你吃掉!
怎麼那麼小氣!
各種嚇唬,各種貼標籤,唯獨不去了解我們的感受!我們感受到的只是父母深深拒絕和不理解。
很多媽媽已經習慣了用吼叫,質問,甚至體罰的方式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這是很多媽媽的錯誤反應。因為她們從小就是這樣被對待的。當他們自己成為父母,內心並不希望孩子重複自己童年不愉快的經歷,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要不斷地學習,豐富自己的育兒工具箱,學習應對孩子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
你的回應方式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即便再忙,再生氣,也要深呼吸,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平靜地回應孩子,而不能用冷漠、不耐煩等表情回應。蹲下身子,讓自己的視線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線上。詢問孩子怎麼了?需要幫忙嗎?如果孩子不理會,可以說,「等你情緒好了不發脾氣了,媽媽再抱你吧!」。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先弄清原因,不要劈頭蓋臉的對孩子發火。陪在孩子身邊,稍微遠離他一些,防止被傷到。讓他發泄出來,不是講道理,不是質問,不是指責,更不是打屁股。這時如果你去抱他,可能會被拒絕,但他依然渴望你的安慰和心理支持。如果實在做不到心平氣和,不妨心中默念「他大腦還沒發育好」。
如果你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可能會比較有效,如果是他感興趣的活動,立馬會停止哭鬧。雖然停止了哭泣,但還是需要和孩子談論一下剛才發生的事情。因為,如果僅僅是轉移注意力,那麼孩子還是不能直面情緒,也就剝奪了這些寶寶們學習情緒管理的機會。
4.教孩子認識情緒
客觀的描述情緒。有情緒是正常的,高興,傷心,痛苦,悲傷,失望等等情緒都是日常會經歷的。比如,當有小朋友搶走自己的玩具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那個小朋友搶走了你的玩具,你又不想給他玩,所以你很生氣。如果你不想給他玩,就跟他說,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搶。」
將情緒具象化。用具象化的方式教孩子認識抽象的情緒。比如當孩子需求沒有滿足哭鬧之後,和他探討剛才的情緒問題。試著問他:「你剛才生的氣有多大?是不是像大西瓜一樣大?」並用手誇張地比划出大西瓜的樣子。孩子一般都會被逗樂。然後說咱們一起把生氣大西瓜吃掉吧!情緒穩定下來再探討剛剛發生的事情。
5.學會表達情緒,說出自己的感受,學會管理情緒
塞利格曼說,孩子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父母處理情緒問題的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情緒的認知和未來的情緒處理方式。
用語言表達他的想法和感受,盡量用平和的語調
吃飯時間想吃零食——「我知道不讓你吃零食你很生氣,但是現在是吃飯時間,是不可以吃零食的。」給孩子立規矩則一定要溫和而堅定,一次妥協,次次妥協。
玩具不給買生氣——當孩子在商場非要買玩具的時候,如果不給買,很多孩子會撒潑打滾,大庭廣眾之下讓爸爸媽媽很難堪。建議把孩子抱離到安靜的角落,分散注意力,等他情緒平靜下來,然後跟他說:「我知道你特別喜歡那個玩具,但是這個玩具不在咱們今天的購物清單里。而且家裡也有類似的玩具了。」如果說了不買就一定要堅持原則。
積木搭不好發脾氣——我知道你剛才是因為積木搭不好生氣,你可以想想別的辦法,比如把大的積木放下面,這樣更穩固一些。搭的太高也會容易倒。媽媽有時候做事也做不好,但媽媽會想辦法嘗試別的方式。
衣服穿不好生氣——我知道你是因為衣服穿不好生氣,你能自己穿衣服已經很棒了,穿不好的時候可以叫媽媽幫忙,媽媽會教你的。很多時候兩歲多的孩子不希望別人幫忙,更願意自己完成。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慢速度,不要著急提供幫助。當孩子實在不能自己完成的時候,可以幫他完成最難的那部分。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要直接說「不行,不能…」,或者去指責他們,那樣會更加加重他們的負面情緒。而是要站在他的角度分析問題,「我知道」這三個字很重要,說出他的感受和想法,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
角色扮演
媽媽可以扮演孩子的角色把剛才的情景演示一遍,演的誇張一些,孩子看到媽媽的樣子會覺得很可笑。同時也讓孩子從他人的角度認識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和孩子探討一下媽媽剛才的行為好不好,讓孩子提出建議,媽媽應該怎麼做。父母幫助孩子處理消極情緒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學會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當我們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的時候,就會慢慢學著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而不會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
幫助孩子渡過情緒階段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赫爾曼說,最好的教育源自內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孩子的每一次激動,悲傷,憤怒或者害怕,你都要陪他們度過。為人父母其實就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
媽媽的話:兩歲多的孩子最需要的正是父母的關愛和信任。雖然他們會做出一些讓大人情緒崩潰的事情,這也是正常的,因為他的行為是符合他的年齡特點的。孩子一眨眼就長大了,當你想再抱抱他們的時候,可能會直接掙脫掉,他們越來越獨立,越來越不需要你。所以,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多給她一些關愛,愛永遠都不嫌多。幫他們也是幫自己渡過那段"可怕"又可愛的時光吧!